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道教养生|养生环境|养生思想|养生之术|道家饮食|道家草药|道家功夫

养生四宝

握固: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的根部,弯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

有助于安魂定神、收藏精气,可使气血布散,辟邪防疾。

叩齿:将门齿相对,轻轻做上下有节律的叩击。每天早晚各叩齿49次。能够激发和固护肾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生命功能。

咽津:用舌头在口腔中反复搅动多次后至津液满口,在口中反复含漱,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徐徐咽下,可起到大补肾阴的功效。

鸣天鼓:两手掌心搓热后,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搭在中指上,向脑后枕骨轻轻叩击60下,发出像敲鼓一样的声音。

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达到调补肾元、保护听力的功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养生六字诀

“嘻嘘呵呼呬(si)吹(fu)”六字诀养生法为吐纳法。

能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

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养生

道教方术:医药、养生、炼丹。

1、拍打头颈法:可防治头晕、头痛等头部疾病,有延缓脑力衰退、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练习方法:坐于椅子上或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然后举起双臂,用双掌同时拍打颈部,左手拍打左侧颈部,右手拍打右侧颈部。

先从后颈开始,逐渐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额部,再从前额部往后拍打,直到后颈部,这样反复拍打5~8遍为一次。

每日晨起与临睡前可各做一次。

2、踮脚健身法:适合在办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缓解久坐或久站后的下肢酸胀、乏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练习方法:将脚跟抬起,脚后跟离地面约1厘米,然后用力着地,这样为1次,1秒钟内不得多于1次,30次为1组,休息5~10秒钟。

每次锻炼1~2分钟,每天锻炼3~5次。要注意锻炼时抬高脚后跟不能超过1厘米,否则不仅不会有效,反而还会引起脚掌的疲劳。

3、大呼大吸法:类似深呼吸,能调动机体的内气,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练习方法:大呼大吸法是一种古代吐纳、导引法。具体的方法是用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或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

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尽量延长时间,并且发出较大的声音。

4、太乙站桩功:根据屈腿的程度有不同作用:高桩增肥,中桩减肥,低桩练武。

练习方法:舌头抵上颚,提肛,双手抱圆放在胸前,双腿弯曲,

调整呼吸,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坚持半小时,收势为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女性右手在内)。

5、女性驻颜法:经常做,可以让皮肤变得光滑、滋润,对改善皮肤问题很有帮助。

练习方法:双手对搓,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手搓热后捂在脸上,保持1分钟,

再自内而外画圆,感觉要好像抚摸在丝绸上一样,同时以意念配合。

6、夹鼻:深吸一口气后,闭口,用双手掌缘夹住鼻部,向外鼓气,

待气灌到内耳膜充满后,将双手突然放开,同时鼻喷气,使气到两眼、两耳、口腔、两鼻孔,做9次。

功效:七窍通畅,气血流通,平衡机体,给大脑加压,能预防感冒,清醒头脑,治疗鼻炎等鼻部疾病。

7、梳顶:十指如耙,如梳头状从前发际梳到后发根,

路线:从前额的“上星穴”到头顶的“百会穴”,从后脑“风府穴”到“大椎穴”。然后左右梳顶,前后左右各9次。

功效:可以使百脉调和,改善头部末梢血液循环和大脑供血,活跃大脑生理功能,消除疲劳,同时可以乌发,防止头发脱落。

8、拉耳:将双掌根用力挤压耳部,不留一丝缝隙。然后猛然拉开,能有开啤酒瓶一样的“砰”声,反复9次。

功效:可以增强听力,治疗耳鸣和中耳炎。(导引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

神室八法

以“刚”、“柔”、“诚”、“信”、“和”、“静”、“虚”、“灵”8个字为纲。是神室的梁柱、木料、基址、椽瓦。

直下立定主意,收拾利器,勇猛精进,采取真材实料,依法修造,完成神室,安身立命,作宇宙间一个无事闲人。

医疗保健体操

气功疗法: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

静坐修炼

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

一心清静:凝神入气穴。收视返听: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返观内照。

止于其所:从入静的角度讲是止念。在修持中如不能止念入静,则炼功无效,有时甚至还会起副作用。

从意守窍位上讲的要知止。止于其所,止于至善之地。艮背为宜,不出偏,易于入静。

道家睡功

头靠东方而卧,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又似龙之盘曲环绕。

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一只脚绻回。

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生机自然聚集泰定。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体内阴阳二燕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睡功起始,应当先睡心(收心养静),后睡眼(闭目入睡)。致虚之极,守静之笃。

神炁自然归根,人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

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机自然降伏。

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后醒心(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处,自可入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

201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