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思想
养生之道|道教养生|养生环境|养生思想|养生之术|道家饮食|道家草药|道家功夫
养生思想结构 通过一定的修炼 , 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得到改造 , 微妙灵通 , 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 成仙就是与道合一 , 是所信仰的道与现实的人之间的连结点。 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无时无刻寻求通向长生成仙的道路和途径。 道无对,名叫丹。“道”是无极,“一”是太极,“二”是阴阳。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 西方现代建立的是实验科学,东方古代积累的是经验科学。 钱学森指出:深知道家养生学核心是内丹养生,指出结合科学的观点,炼功、炼内丹。 内丹养生修炼方法: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返还精、气、神于人体之内。 “精”是脱氧核糖核酸;“气”是臆肽;“神”是丘脑。 以气养生 培养元气:元气为生命之本。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每天大脑安静半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 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 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 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清静无为 “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 清静无为返朴归真。“养性之道,莫过之也”。 什么行为都不要“过”,如“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愁、少怒、少乐、少喜、少笑、少好、少恶。” 养生者应淡泊名利。老年人经常处于悲愁和哀坳的情绪,是十分伤害身体的。主静去欲,清心寡欲。 健康快乐良方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养生健身 惜爱物命。素食素心 內外清静 传播正见 度己化人。 节俭知足 学会宽容 清心寡欲 来而不争。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 诚心祈祷 天下太平。 安心坐忘之法 1、信教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2、断缘 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司马承祯认为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须“塞其兑、闭其门”。 4、简事 因为道家认为身外一切皆是“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比如孙思邈就认为“多欲则志昏”, 因此道家的养生就要求人们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是可以长生”。 5、真观 收心、简事之后,“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 6、泰定 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 7、得道 至此达到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而离乎万境的养神最佳境界。 道教9论 金·王重阳 住庵、云游、学书、配药、建筑、合伴、打坐、定心、炼性
1、住庵
2、云游
3、学书
4、配药
5、建筑
6、合伴
7、打坐
8、定心
9、炼性 |
201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