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
根据教材制作讲稿
2007.8.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P147)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
产供销存 |
技质设备能源 |
财务劳资档案 |
决策投资 | 系统管理 | ||||||||||
生 产 计 划 调 度 统 计 子 系 统 |
物 资 供 应 子 系 统 |
销 售 管 理 子 系 统 |
库 存 管 理 子 系 统 |
技 术 管 理 子 系 统 |
质 量 管 理 子 系 统 |
设 备 管 理 子 系 统 |
能 源 管 理 子 系 统 |
财 务 管 理 子 系 统 |
劳 资 人 事 子 系 统 |
档 案 管 理 子 系 统
|
领 导 决 策 支 持 子 系 统 |
投 资 项 目 管 理 子 系 统 |
管 理 代 码 数 据 库 |
设 置 系 统 参 数 |
工厂生产管理
案例分析
数据仓库的应用(指导书P114)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的概念(P2)
数据—处理器—信息
信息的分类:自然信息、社会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的反映。
严格地说,数据和信息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表示,数据在加工后变为对人们制定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才成为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性:
客观性、价值性、等级性、可分享性、可传输性和可再生性。
1.2 信息的度量
信息量 I = log2(1/P)=-log 2P
P:事件发生的概率,出现概率小的信息量多。
熵:整体平均信息量 = 全部信息量/n
事件 | P1 | P2 | P3 |
概率 | 0.1 | 0.2 | 0.5 |
出现次数 nP1 设 n = 10个事件 |
1 | 2 | 5 |
(二)信息价值计算
V=C+P 信息价值等于成本+利润
第二节 信息处理
(一)信息的收集(P8)
信息源—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利用。
(二)信息的传输(P10)
信息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接收器。
(三)信息的加工(P11)
一次信息—变换器—二次信息—决策者—三次信息。
信息的加工过程:预加工、综合分析、统计推断。
(四)信息存储(P12)
(五)信息维护(P13)
(六)信息的使用(P14)
信息系统发展过程:
计算机时代(初装、扩展、控制)
信息时代(整体化、数据管理、信息管理)
第三节 信息与企业管理
(三)信息与企业价值链(P17)
价值链(Value Chain)是指,任何一个企业均可看作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构成,这些行为对应于物料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流动过程,即物料在企业的流动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物料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不断增加价值的过程。
价值链模式强调业务中能最大程度使用竞争策略和使信息体系产生战略影响的具体行为。价值链模式能确定出具体的关键点。在这些点处公司能最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从战略信息系统中能精确知道什么地方能得到最大利益,采取什么具体做法才能形成新产品和服务,才能扩大市场渗透力密切联系顾客和供应商,降低生产费用。这种模式采取的基本做法,是将公司看做一个系列或”链”,为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增添新价值。
(四)信息和供应链管理(P19)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由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企业内部存在着物流的流动,物料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流动关系。这样每个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就通过供需关系联系起来,成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就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部过程。这个管理过程中的收益来自把供应商﹑制造者和最终客户紧密的结合起来,消除或减少了整个供应链中不必要的活动与成本。
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P20)
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应用软件有:
(1) 库存与订货管理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软件;
(2)同时管理物流和资金流的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 II )软件;
(3)全面管理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软件。
这些软件使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大为增强,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更加迅捷,直接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五)信息与企业战略(P22)
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意义有:
(1)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间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成为信息伙伴,甚至可以将他们的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共享信息资源。
(2)使用信息系统还可以取得全行业的竞争优势。
(3)网络经济
(4)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业务流程重组旨在消除低效的业务与部门,减少无效劳动及提高对市场与客户的反映速度,使流程的每一步都能获得价值增值;业务流程重组强调企业整体全局上的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任务的最优。
一、 系统的概念(P26)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种有机整体有三层含义:
第一,这些元素是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共同的目标而结合的;
第二,这种结合要遵循某些规则;
第三,这种结合意味着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不可轻易地分割为独立单元而存在。
系统的特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目的性和适应性。
二、系统的结构(P28)
输入(投资)——控制器(总调度)——对象——输出(产品)。
检测器(质检)
第二节 企业信息系统
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P30)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1.数据处理功能;
2.计划功能;
3.控制功能;
4.预测和决策功能。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P33倒4)
1.企业主要领导重视,特别是一把手亲自参与和领导,
也称一把手原则;
2.企业具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3.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的基础;
4.有一支高水平的信息系统开发的专业队伍;
5.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条件。
管理信息系统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主要表现为:(P34-14)
1.对市场作处快速反应;
2.缩短生产周期;
3.降低产品成本;
4.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第三节 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决策(P41)
三、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产生的影响(P45)
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产生的影响有:
1.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有关新产品开发、新业务拓展、与新的客户和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发现更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的新方法等都属于企业发展战略上需要的信息。从战略上来说,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击败竞争对手的各种有用信息。
2.信息系统可以改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销售方式
信息系统对于改进企业的工作效率、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促进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都是非常有效的。从信息系统中也可以得到服务状态的反馈信息,使服务更加有效。功能强大的销售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潜在的客户,从中获得宝贵的客户需求信息,从而洞察具有发展前途的市场新产品。
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内部运行和管理方式的改进
信息系统还在促进企业内部运行和管理方式上具有其它系统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3.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P50倒7)
(1) 利用信息产品软件,简化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
(2)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建立高标准的质量体系
(3)缩短运行周期
(4)改进设计质量和精度
4.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组织的变革(P53-6)
信息系统通常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上的调整和变革。
这种调整和变革要求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和企业人员的素质结构随着信息系统的介入发生变化。比如信息系统带来的高效率可能会精简企业的管理机构,部分人员可能要调动工作,进行转岗培训以适应未来的需要。更多的时候,企业可能要进行重新组合,重新确立企业的目标、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甚至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为了从信息系统的应用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必须重新构造其基于手工模式的业务处理进程。
所谓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是指企业重新组织并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流程的处理方式,从而在企业日常支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业务处理速度上获得收益。
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进程带来的是企业传统职能部门机构上的削减,市场部、开发部、生产部、财务部等部门员工的重新调整分配,业务处理进程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第一节 信息资源的概念
一、信息资源的三要素(P72)
(1)具有经济的价值的信息本身(包括数据资源)
(2)作为企业神经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比如: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系统)
(3)人的因素(比如:系统人员和用户)
二、信息资源管理
在企业资源中人、财、物被称作物理资源,
信息资源被称作概念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
(1)获取资源:确保能够收集到必要的原始数据。
(2)加工资源:将原始数据加工成为有用的信息。
(3)有效地利用资源:确保能够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形式得到必要的信息。
(4)废弃资源。在适当的时候废弃过时的信息,并代之以及时、准确的信息。
信息资源管理过程:获取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并在适当的时候废弃过时信息。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P78)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由4个方面构成:
1.组织结构和人的因素
(1)信息主管(CIO)
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是负责制订企业信息政策和标准、对于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CIO由副总裁级的管理人员担任。
(2)信息化委员会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的工作,并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和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委员会(Information System Steering Committee)。
(3)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的核心内容:
1)认识CIO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发挥信息化委员会的功能
3)重视人才培养
4)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利用能力
2.数据资源管理(P80)
数据资源管理的内容:
(1)数据的标准化
(2)数据的定义
(3)制定代码体系
(4)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对数据资源的破坏和篡改。
3.信息基础资源的管理和评价(P83)
(1) 网络系统的管理
(2)信息系统和企业模型
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的、面向整个企业的问题解决模型。
(3)信息系统的评价
4.信息战略管理(P85)
(1)信息战略
信息战略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战略性计划:
● 确保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业务活动所需的信息资源
● 采用现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综合信息处理
● 提高企业人员利用信息的能力
(2)制定信息战略的体制
第一节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观点
1.系统观点(P95)
开发企业信息系统,必须用系统的总体观点来进行。在系统的总目标下,设置各个子系统。
开发子系统时,必须首先搞清楚系统与该子系统的关系,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某个子系统也其他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输入、输出关系。
2.用户观点(P97)
管理人员就是系统的用户,只有用户使用方便满意的系统才称得上是好的系统,而为一个用户所接受、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服务于用户的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从最初的总体规划的制定,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最后的系统实施的全过程,都需要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真诚合作。
3.“一把手”原则(P98)
没有最高层领导,特别是企业一把手的参与和具体领导,协调各部门的需求与步调,开发工作不可能顺利进行。
4.重视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P99)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严格区分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必须规定明确的任务,提供响应的文档资料,作为下一个阶段的依据,这些原则都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训。
第二节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
一、BSP 的概念(P104)
企业系统规划(BSP)法的基本原则
1. 企业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
2. 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应当表达出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的要求。
3. 企业信息系统应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4. 企业信息系统应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
5. 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应当由系统结构中的子系统开始实现。
二、BSP的研究步骤(P106)
1. 研究的准备工作
人员的准备:参与研究的人员在思想上要明确“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如何做(how)”,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2.研究的开始阶段
首先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介绍研究的目标,期望的成果和研究的远景,以及与企业的活动和目标的关系。
其次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介绍收集的有关资料。系统分析师应对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第三由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本部门数据处理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处室的数据联系。
3.定义企业过程
定义企业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企业过程被定义为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过程的集合,这些决策和活动是管理企业资源所需要的。
4.定义数据类(P109)
BSP认为数据类和过程两者是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
应该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数据类矩阵是建立二者联系的工具。
过程/数据类矩阵
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过程,过程对数据类的产生(C)、使用(U)
行 -----数据 | ||||||
材料 | 成品 | 顾客 | 贸易地区 | 定货单 | ||
列 | | | 过 程 |
计划 | |||||
采购 | ||||||
调度 | ||||||
贸易地区 管理 |
C | U | ||||
销售 | U | C | U | |||
贸易管理 | U | U | ||||
订货服务 | U | C | ||||
装运 | U |
5.分析当前业务与系统的关系
6.定义系统的总体结构(P111)
从过程/数据类矩阵入手,并注意到过程是按生命周期顺序排列的。
⑴调整U/C矩阵表,使C尽量落在矩阵对角线上(或附近)
⑵根据逻辑关系的合理性,
适当调整不产生数据企业过程(仅有U的过程)的排列位置。
⑶用粗实线把集中排列在矩阵对角线附近的U/C符号圈划在矩阵方框内。
划分子系统的原则:
⑴子系统在功能上应有相对的独立性。
通常子系统不应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过程。
⑵子系统在数据上应有自身的完整性。
一般一个数据类只能由一个子系统产生。
⑶子系统可以根据功能独立性、数据完整性
以及规模适中等综合考虑来划分。
7.确定系统的优先顺序(P115)
确定系统的逻辑优先顺序的主要原则是:
1. 子系统潜在效益的评估。
2. 子系统对企业的影响。
3. 子系统实施成功的可能性。
4. 子系统需求程度的评估。
第三节 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分析(P118)
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上而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结构化系统分析的主要指导原则有以下八点:
(1)请用户共同参与系统的开发。
(2)在为用户编写有关文档时,
要考虑到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阅读与使用资料的目的。
(3)使用适当的画图工具做通讯媒介,
尽量减少与用户交流意见时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4)在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工作之前,就建立一个系统的逻辑模型。
(5)采用“自顶向下(Top-Bottom)”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把主要的功能逐级分解成具体的、比较单纯的功能。
(6)采用“自顶向下(Top-Bottom)”方法进行系统测试,先从具体功能一级开始测试,解决主要问题,然后逐级向下测试,直到最低一级具体功能测试完毕为止。
(7)在系统验收之前,就让用户看到系统的某些主要输出,把一个大的负责的系统逐级分解成小的、易于管理的系统,使用户能够尽早的看到结果,及时地提出意见。
(8)对系统的评价不仅是指开发和运行费用的评价,而且是对整个系统生存过程中的费用和收益的评价。
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特点是:用画图的方法表达,自顶向下地分解,强调逻辑功能而不是物理设计,没有重复性。
二、原型方法(P122)
生命周期法:一步一步周密细致的调研、分析,然后逐渐整理出文字档案,最后才能让用户看到结果。
原型方法:凭借着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模型(或原型),这个模型大致表达了系统分析人员当前对用户要求的了解和他希望系统实现后的形式。然后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一道,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再对模型进行修改。
在进行模型评价时一般要评价以下几点:
(1)模型是否正确的反映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
(2)模型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
(3)模型的应用环境以及输入输出形式是否合适。
(4)进一步的要求和改进意见。
原型方法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从原理到流程都是十分简单的。
原型法特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原型法更多地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因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普遍的掌握和接受。
(2)原型法将模拟(或称仿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期阶段,首先根据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模拟出一个系统原型,然后就这个模型展开讨论,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最难解决的一环。
(3)原型法为我们准确的认识问题创造了条件。
(4)原型法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使得系统开发的时间、费用、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效益都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5)原型法将传统方法中的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融为一体。
原型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主要表现在:
(1)对于一个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进行整体性划分,想要直接模拟是很困难的。
(2)对于大量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出模型来供人评价。
(3)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问题,使用时有一定的困难。
(4)对于一个批处理的系统,其大部分是内部处理过程,用原型法有一定的困难。
系统分析主要目标(P131)
构造一个可行的和优化的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着重用逻辑的过程或主要的业务来描述对象系统;
描述系统要“做什么”,或者说具有哪些功能。
物理模型:描述系统“如何做”,或者说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第二节 信息系统分析
二、现行系统的分析(P139)
企业信息系统是根据“基于原系统,高与原系统”的规则对现行系统的映射。为了实现这种映射,就必须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即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信息系统进行目标分析,组织机构与功能分析,环境分析,业务流程分析,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分析,用户需求分析等,为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作必要的准备。
1.目标分析
分析各类目标的层次关系和权重关系;分析各项分目标之间的协调与冲突关系;了解系统目标是否与环境适应。
2.组织机构与功能分析
了解组织的总体结构以及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是否明确,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分析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计算机辅助管理的要求,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调整机构设置的参考意见。
3.业务流程分析(P142)
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为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和逻辑模型打下基础;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提出改进业务流程的方案,提供给决策者,以确定合理的、切合实际的业务流程。
4.用户需求分析
了解一个企事业单位总体上的信息需求;了解每项应用的详细信息需求,即社会或行为和技术需求。
5.现行系统薄弱环节分析(P144)
,就是要找出企业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储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加以改进。
三、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P146)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
产供销存 |
技质设备能源 |
财务劳资档案 |
决策投资 | 系统管理 | ||||||||||
生 产 计 划 调 度 统 计 子 系 统 |
物 资 供 应 子 系 统 |
销 售 管 理 子 系 统 |
库 存 管 理 子 系 统 |
技 术 管 理 子 系 统 |
质 量 管 理 子 系 统 |
设 备 管 理 子 系 统 |
能 源 管 理 子 系 统 |
财 务 管 理 子 系 统 |
劳 资 人 事 子 系 统 |
档 案 管 理 子 系 统
|
领 导 决 策 支 持 子 系 统 |
投 资 项 目 管 理 子 系 统 |
管 理 代 码 数 据 库 |
设 置 系 统 参 数 |
第三节 信息系统设计
一)模块设计(P160)
模块(module)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能完成某项动作的一组程序语句(或描述),它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环境、内部数据四种属性。
输入来源和输出去向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同一调用者,即模块从调用者处获得输入,经模块处理图产生的输出返回给调用者;模块的逻辑功能即描述模块内部如何实现要求的功能;运行环境指模块的使用环境和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内部数据是指属于模块自己的数据。
由于模块功能明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模块的组合可以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修改性和可维护性,在一个系统中,模块以层次结构组成。上层模块包含下层模块,最下层的模块是工作模块,完成具体的任务。上下结合构成一个完成一定功能系统。
1.模块的层次功能分解图——HIPO图
层次的输入——处理——输出技术,用图形方法表示一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以及模块的层次关系,将系统的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
2.模块的结构设计(P161)
1)模块耦合(coupling)
耦合是指一个系统内两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两个模块间的主要联结形式有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和内容耦合。
2)模块聚合(P164)
聚合(cohesion)即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紧凑性标志,体现整体的统一性和模块功能专一性的程度。
二、通信网络与计算机资源配置(P166)
一)软、硬件的选择
1.硬件
选型的原则为:实用性好表现为可扩充性;容易开发容易使用,较强的通信能力,以及可靠、可用和可维护性好于开放性好;信誉好的厂家产品;性能价格比高。
2.软件
系统软件是应用程序开发和运行的环境和基础。其中操作系统是软件平台的核心。操作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系统的整体水平。
二)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P167)
1.数据通信方式
数据通信方式有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终端与计算机通信,计算机之间通信以及综合数据通信四种方式。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P168)
在应用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实现文件传递,实时联机,集中式或分散式数据等基本功能;可支持信息系统的业务管理,MIS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工厂自动化等应用。
三)MIS系统平台
2.平台模式介绍(P169)
主机模式(M/T)、
文件服务器模式(F/W)、
客户/服务器模式(C/S)。
3)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系统平台
由于 C/S模式对应用环境的适用性,数据处理特点,应用程序设计及对硬件发展的适应性等四个方面,比 M/T和 F/W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C/S模式是今后MIS平台选型的主要方向。
三、代码设计(P172)
代码是由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用来表示处理对象的一组符号。在信息系统中,作为人和机器的共同语言,代码的使用使信息的检索、校对、分类、汇总变得很方便。
二)代码设计原则(P173)
1.代码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标准化、容易修改、可扩充性、结构简洁。
2.代码设计步骤(P174)
(1)代码结构设计;
(2)代码校验设计;
(3)使用范围和使用期限的确立;
(4)编制代码表;
(5)编写代码设计。
五、数据文件与数据库设计(P181)
二)数据库设计(P183)
1.需求分析:根据用户要求决定管理的目标、范围及应用性质。
2.概念结构设计:设计概念性数据模型,表达用户的数据要求。
3.逻辑结构设计:
设计数据的结构,把概念结构转换成与选用的 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确定存储结构、数据存放位置、存取路径、存储分配。
六、系统评价(P205)
1.达到目标性能的测定。其中包括:
(1)企业管理人员对系统效率的评价;
(2)输出报表质量如何,企业管理人员是否满意;
(3)操作是否方便;
(4)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
(5)数据资源的利用率;
(6)系统的可扩展性及可维护性。
2.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中包括:
(1)系统各个环节上的校验措施是否完善;
(2)安全保密措施是否健全;
(3)对各种意外情况有无预防措施与应急计划;
(4)数据转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效。
3.系统管理的科学性。其中包括:
(1)运行记录是否完备;
(2)系统维护是否有严格审批制度;
(3)主管人员能否及时了解情况;
(4)主管人员是否有技术手段和组织途径检查系统的各部分。
4.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系统的效益分析是评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方面。
一般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第一节 信息系统的脆弱性(P208)
二、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几种主要因素(P210)
(1)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犯罪包括故意偷窃或毁坏数据,使系统不能正常实现其服务功能;或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进行非法的活动。
例如:利用计算机盗窃帐户密码谋取钱财。
(2)黑客
计算机黑客是人们对那些利用所掌握的技术未经授权而进入一个计算机信息网,以获取个人利益、故意捣乱或寻求刺激为目的的人的总称。
例如:
利用计算机潜入公用电话网络,偷听电话,或把电话费转到别人帐户上。
(3)计算机病毒
编制出一段程序在系统文件或应用文件之间漫无目的的广泛传播,或者附着在正常文件的末尾或者加在正常文件的中间,就象人身体当中的病毒被正常体细胞携带一样。
例如:蠕虫病毒、CIH病毒、熊猫烧香病毒。
(4)计算机商业间谍
计算机商业间谍可以直接进入商家的电脑获得
经营战略计划、销售数据、产品配方甚至秘密的信件、备忘录等等。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P218)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制定有关的政策、规章制度或采用适当的硬件手段、软件程序和技术工具,保证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进入并使用、修改、盗窃,造成损害的各种措施。
一、总体安全保障
总体保障就象为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提供了一把保护伞,总体保障措施实施后可以促进下列需求的实现:
(1)信息系统硬件安全和可靠
(2)信息系统软件安全和可靠
(3)数据文件的安全
(4)信息系统运行操作管理的正确
(5)信息系统能够按部就班的得以开发
二、应用安全保障(P221)
应用保障:确保具体的系统应用的安全。按照信息系统运行进程,即输入、处理、输出三个步骤,应用保障分为输入保障制、处理保障和输出保障三部分。
(1)输入输出授权认证
输入输出的授权认证是指信息系统中部分内容,仅允许某些有权用户输入数据和得到输出数据。
(2)程序化的例行编辑检查
利用预先编好的预处理程序对输入的数据进行错误检查,不满足标准的数据一律报告出来。系统拒绝对有疑问的数据文件作进一步的处理。
(3)总量控制技术
总量控制技术可适用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其作用是确保数据总量的完整和准确。
第三节 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P232)
一、提高信息系统中软件质量的措施
软件质量问题会造成重大事故
例如:在欧洲曾发生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卫星时因软件故障而爆炸的事件。
1.软件的开发方法
好的软件开发方法能够确保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按部就班,实现软件开发的理性化和适时化。人们在长期的软件开发实践当中总结出了不少好的软件开发方法,其中生命周期法又称为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2.信息系统软件质量的度量(P234)
开发者要按照用户需求制定系统质量度量标准,经过开发者和用户双方共同认可的质量度量条款作为软件开发的依据和软件质量验收的标准。
3.软件程序代码设计编写标准
采用标准的结构化模块化设计方法来编写程序代码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必要条件。
4.软件的测试(P236)
软件测试的目的就是要在投入运行之前,尽可能的发现那些实际运行过程当中会发生的软件缺陷。
软件测试模式
白盒子测试模式:测试产品内部活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黑盒子测试模式:测试产品外部特性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5.软件开发工具(P238)
在应用系统的开发时使用一些通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可以显著的提高软件的质量。比如项目管理和图形软件工具。还有一些工具是专门为软件开发准备的,比如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代码生成器可以自动生成编程人员所需要的大部分结构代码,并且容易跟踪,极少出现缺陷,为编程阶段节省大量的时间。
第一节 决策支持系统(DSS)(P241)
一、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本概念
(一)DSS 的基本概念
DSS是以管理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和仿真技术为手段,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人一机交互信息系统。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特征
1.DSS主要面向高层管理者和决策者,辅助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所解决的决策问题一般属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
2.DSS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通用性和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操作环境,以适应具有不同需求和条件的决策问题。
3.DSS综合运用统计学,运筹学、模糊数学,控制论方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并组织建立模型库和知识库等,决策时可灵活调用,具有问题识别、模型构造、方案评价等功能。
4.具有灵活的、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用户可使用接近自然语言的方式下达指令,输入方便,格式自由,输出结果大量采用图表方式,直观形象,易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和理解。
(三)DSS与MIS的区别
1.从追求目标上看
MIS以高效性为其追求目标,要求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完成任务;而DSS则强调系统的有效性,而不追求高效率,目标是提供合理可行的决策方案,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对满意解。
2.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
MIS主要在于处理日常管理信息,所解决的决策问题是结构化决策问题;而DSS是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3.驱动方式不同
MIS是以数据驱动的;而DSS是以模型和用户驱动的。
4.服务对象不同
MIS的任务是完成日常管理业务中的信息处理工作,因此主要为中、低层管理和决策人员服务;而DSS的任务是辅助决策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信息,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信息,因此主要是为中、高层决策人员服务。
5.操作方式不同
MIS经过总体规划,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确定好系统的目标,将统计分析和投入产出等决策模型编制到系统程序中,处理问题过程强调系统化的自动求解,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也不希望人工干预;而DSS在操作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决策者的经验和判断力进行决策问题的求解。因此,DSS不是用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程序和模型去自动完成求解一个决策过程,而是强调以人-机交互对话的操作方式完成任务。
第二节 专家系统(P249)
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系统,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技术,把某一领域内的专家们的知识提炼出来,建成一个知识库,以解决该领域的有关问题和决策。专家系统通过知识库,利用启发式算法,经验规则和推理方法解决难以寻找某些规律或定量描述的困难问题。
专家系统的结构:
专家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知识获取子系统是系统与专家的交互接口,专家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它进人知识库与推理子系统;咨询解释子系统是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接口,用户通过它向系统输入信息;系统工作后通过它向用户输出专家水平级的结果;知识库中包含有分析处理问题用的各种数据和求解复杂问题用的各种知识,有各种事实和规则,还带有启发性的知识;推理子系统是一种推理程序,它用于理解问题,并根据知识和问题的结合来作出相应的处理。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与知识库协同运行。知识库子系统和推理子系统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
专家系统中的关键性技术(P250)
1.知识表示技术
知识库存放管理决策专家求解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特定知识,将专家的知识转变成计算机程序系统所能接受的和应用的形式称为知识表示。
知识表示有四种基本方法:
(1)逻辑方法:以事实为根据进行推理,表示知识。
(2)语意网络法:网络由节点连成,节点表示物体、概念、事件,
连接表示各节点之间的关系。
(3)框架法:以数据结构理论为基础表示知识预先确定的内在联系。
(4)产生式规则法:用于知识模型的建立,
用一模块表示知识,应用产生式规则将其组合。
2.推理机构
推理机构由一组计算机推理的程序组成,它根据用户的提问,运用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进行推理、思维、判断,直至得出结论。
3.人-机交互接口装置
人-机交互接口是用户与专家系统交换意见、进行对话的装置。
用户通过交互接口装置提出要求和有关决策事实,而专家系统通过交互接口装置向用户输出关于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四节 国际互联网与电子商务(P255)
1. 国际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是由数千万台计算机和数亿用户组成的跨越全球的互联网络,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大型集合体。互联网是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通过TCP/IP协议,实现不同级别﹑不同企业﹑使用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WWW(World Wide Web)是目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广泛的信息存储与信息查询的数据格式和显示方式。WWW提供给用户一种直观的操作界面,可以帮助用户进行信息检索和相互通信。
Intranet实际就是利用TCP/IP通信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服务器软件和客户机浏览器软件构成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Intranet可以通过接入方式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成体系。Intranet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所有技术与工具,如信息查询﹑交互式讨论﹑文件传输﹑公告栏及电子邮件等,使企业信息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Intranet的基本功能(P258)
(1) 信息发布
(2) 信息管理
(3) 网络新闻服务
(4) 电子邮件
(5) 企业内部信息共享
Intranet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它的安全性。通常采用放火墙技术保证企业的信息不受外界的攻击,必须保证在信息安全与保密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 电子商务(P259)
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完成的业务交易。这里的电子方式包括电子收据交换(EDI)﹑电子支付手段﹑电子邮件等,这里的业务交易包括生产﹑营销﹑广告﹑订货﹑电子支付和客户服务等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功能(P260)
(1)广告宣传;
(2)贸易洽谈;
(3)网上交易;
(4)市场调查;
(5)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意义在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使企业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寻求发展。
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问题(P261)
(1)技术上和功能上都不够成熟;
(2)电子交易的安全性;
(3)电子商务的法规还不健全。
第五节 信息经济与信息化社会(P261)
二、信息化社会(P264)
信息化社会主要特点:
(1)信息、知识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和财富。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的作用和比重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的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