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路基础

根据教材制作讲稿

2006.8.

目录

第1章 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

第2章 半导体基本器件

第3章 开关理论基础

第4章 门电路

第5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6章 时序逻辑电路

6.3 时序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7章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8章 数字系统基础

 

第1章 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

1.1 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分析的概念(P1)

 电路分析:已知电路结构及参数,求出电路中的电量参数。

 电路设计:已知输入输出的要求,设计电路结构及参数。

 电路组成(P2)

直流电压源、直流电流源、支路、

节点(多支路连接点)、回路(闭合路径)。

1.2 电路中的主要物理量及参考方向

1.2.1 电流及参考方向(P3)

 假定电流参考方向,电流真实方向由“+”“-”确定。

a------b

i-----→

1.2.2 电压及参考极性(P4)

 1.电压差、电压降、电压极性、参考节点、电位、参考极性。

A--+---B      A------B

u=2V-----→

 2.关联参考方向:电压的参考极性与电流的参考方向相同。(P6)

 非关联参考方向:电压的参考极性与电流的参考方向不同。

A--+---B

u=3V-----→

i=2A-----→

     A--+---B

u=3V-----→

i=2A←-----

1.2.3 功率(P6)

 图1.2.6 电路(a)(b)中,u,i 取关联参考方向

 u=3V,i=5A,吸收功率 p=u·i=3×5=15W

 图1.2.6 电路(c)(d)中,u,i 取非关联参考方向

 u=-2V,i=-3A,吸收功率 p=-u·i=-(-2)x(-3)=-6W

1.3 电路的基本元件(P8)

 

1.3.1 电阻元件(P8)

A+-B

u=3V-----→

i=1.5A-----→

 u=R·i 电导 G=1/R(西门子 S)

1.3.2 电容元件(P9)

A+-B

u-----→

i-----→

 电荷 q=C·u

 电容(C):C=q/u(法拉 F,微法 μF)

 i=dq/dt=dC·u/dt=C·du/dt

1.3.3 电感元件(P11)

A+-B

u-----→

i-----→

 电感(L):亨利(H)微亨(μH)

 u=L·di/dt

1.3.4 电压源(P12)

 Us=某恒定值,外电路电阻变化时,输出电压不变。

1.3.5 电流源(P13)

 Is=某恒定值,外电路电阻变化时,输出电流不变。

1.3.6 受控源(P15)

受控源 控制支路 受控支路
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 u1 u2=μu1
电流控制电压源(ICVS) i1 u2=γi1
电压控制电流源(VCIS) u1 i2=gu1
电流控制电流源(ICIS) i1 i2=αi1

1.4 基尔霍夫定律

1.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P16)

 流入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为零,即 Σi=0

1.4.1 流入 a 节点:i1,i2,i3,流出 a 节点:i4,i5

  i1+i2+i3-i4-i5=0

1.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P17)

 回路上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即 Σu=0

1.5.1 二端网络的等效概念(P19)

 直流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图 1.5.1(a)电路:u=-iRs+us

 图 1.5.1(b)电路:i=is-u/Rs' u=-iRs'+isRs'

 比较得到:Rs'=Rs us=isRs'

1.5.2 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计算方法(P21)

 图 1.5.5 电流源并联合并:is=i1+i2-i3

 图 1.5.6 电压源串联合并:us=u1+u2-u3

 图 1.5.7(a) 电阻串联分压:u2=us(R2/(R1+R2))

 图 1.5.7(b) 电阻并联分流:i2=is(R1/(R1+R2))

 图 1.5.9 电阻串联分压:uab=90×(50/(50+10+30))=50V

   电位 Uc=Uco=-Uoc=-30V

1.5.3 戴维南定理(P27)

 戴维南定理:二端网络等效为电压源 Uoc和电阻 Ro 串联。

Uoc = 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Ro = 网络中电压源及电流源都为零时的等效电阻。

1.5.8 图 1.5.13

 I=(20+10)/(0.4+3)=8.82A

  Uoc=8.82×3-10=16.5V

 Ro=0.4//3=0.353Ω

 I3=16.5/(0.353+2)=7.0A

1.5.4 叠加定理(P28)

 叠加定理:支路的电压或电流是各电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和。

1.5.10 图 1.5.14(a) 电路

分别求出电压、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在电阻 6Ω上产生电压降,然后叠加。

1.6 简单的 RC 电路的过渡过程(P29)

 RC 电路的充电、放电过渡过程时,

电容电压 uc(t)=uc(∞)+[uc(0)-uc(∞)]e(-1/RC)

 uc(0)、终值uc(∞)、时间常数τ=RC,

3τ5τ电路由暂态过渡到稳态。

 

第2章 半导体基本器件

2.1 半导体二极管

 4.PN 结的单向导电性(P41)

  PN 结的伏安特性(P42)

2.1.2 二极管符号及其主要参数(P43)

 最大正向电流 IF、反向击穿电压、最大工作频率 fT

2.1.3 二极管的应用举例(P44)

例 2.1.1 限幅电路

 整流二极管在 100 kHz 失去单向导电性。

2.1.4 稳压管及其应用(P45)

例 2.1.3 稳压管的稳压值、稳压电流、极限电流Izm。(P46)

U1(12V) ----- ----Uo

5.6V
5mA
82mA

RL

 Rmin=(12-5.6)/(82*0.001)=78Ω

 选 R=82Ω,则 I1max=(12-5.6)/82=78mA

 ILmax=78-5=73mA, RLmix=5.6/0.073=77Ω

2.2 半导体三极管(P46)

2.2.1 三极管的符号及其特性曲线(P47)

 共发射极三极管电路及其输出特性曲线:

 1.电流放大作用 Ic=βIb。

 2.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

2.2.2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及其应用举例(P50)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 β

 击穿电压 Uceo

 集电极最大电流 Icm

 集电极-发射极饱和压降 Uces

例 2.2.1 u1 = 5V,β=125,

三极管饱和时 ube=0.7V,Uces=0.25V。

   Uc
12V
u1(5V)
210k
Ω

 ib=URb/Rb=(u1-ube)/Rb=(5-0.7)/210k=20μA,

 三极管饱和时 Uce=Uces=0.25V

 Ic=URc/Rc=(Uc-Uces)/Rc=(12-0.25)/10=1.2 mA

2.2.3 三极管的开关时间和极间电容(P53)

 1.开启时间(ton):

  延迟时间(td)0—0.1 Icm,上升时间(tr)0.1—0.9 Icm

 2.关闭时间(toff):

  存储时间(ts)1—0.9 Icm,下降时间(tf)0.9—0.1 Icm

2.2.4 三极管的共基极和共集电极电路(P54)

2.3 MOS 场效应管 (P55)

2.3.1 MOS 管的分类

 NMOS 管:N 沟道场效应管,ugsuds 工作电压为正。

 PMOS 管:P 沟道场效应管,ugsuds 工作电压为负。

2.3.2 增强型 MOS 管的特性曲线(P57)

 NMOS 管:压控电流源器件。栅极 G、漏极 D、源极 S。

 1.转移特性曲线

 开启电压:约 2.0 V

 2.输出特性曲线:夹断区、可变电阻区、恒流区。

 U1(0-6V) UD(0-10V)

2.3.3 MOS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和应用举例(P58)

 输入电阻 rGS 约为 109—1010

 跨导gm = (ΔID/ΔUGS)|UDS=常数

例 2.3.1  NMOS 场效应管构成的反相器。

 =10kΩ

 输出电压 UO = uDS = uD-iDR1=UD-gmuGSR1

   R1 UD
12V
u1(5V) UO

 

第3章 开关理论基础

3.1.1 数制(P66)

二进制(01),十六进制(0~9ABCDEF

十进制 二进制 八进制 十六进制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
1010 A
1011 B
1100 C
1101 D
1110 E
1111 F

二进、八进、十六进>十进:按位权展开。

例如:

   (123)10=(1×100+2×10+3×1)10

   (1011)2=1×8+0×4+1×2+1×1)10=(11)10

   (AB9)16=10×256+11×16+9×1)10=

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4位二进数 转换成 1位十六进数。

例如:(1101 1011.11)2=(1101 1011.1100B=DB.C)16

十六进制转换成二进制:1位十六进数 转换成 4位二进数。

例如:(123ABC)16=(0001 0010 0011 1010 1011 1100)2

3.1.2 十进制数向二进制数的转换(P68)

1138.375转二进制

整数除基取余

138/2=69……0 最低位

69/2=34……1

………………

1/2= 0……1 最高位

小数乘基取整

0.375*2=0.75 0.75 取整数0 最高位

0.75*2=1.5 0.5 取整数1

0.5*2=1 0 取整数1 最低位

138.375转二进制得1000 1010.011

3.1.3 二-十进制码(P69)

十进制 8421BCD码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1000
1001

3.1.4 有符号的二进制数(P70)

 1.反码和补码

   101100 的反码是 010011

   101100 的补码是 010011+1=010100

 2.二进制正、负数的表示法

十进制 原码 反码 补码
-4 1100 1011 1100
4 0100 0100 0100

 3.带符号位的二进制数的补码运算(P71)

十进制加法 补码加法
-6
+9
1111010

0001001

+3 10000011

3.2 逻辑变量和逻辑代数的三种基本运算(P73)

3.2.2 基本的逻辑运算(P73)

 1.逻辑加(或运算 OR)

  F = A+B 有1出1,全0出0。

 或门符号中的“≥ 1”表示输入1的个数 ≥ 1,输出为1。

 2.逻辑乘(与运算 AND)

  F = A · B 有0出0,全1出1。

 3.逻辑反(非运算 NOT)

  F = A 入0出1,入1出0。

3.3. 常见的逻辑门电路(P76)

3.3.1 与非门 NAND

  F = A · B 有0出1,全1出0。

3.3.2 或非门 NOR

  F = A + B 有1出0,全0出1。

3.3.3 与或非门 AOI

  F = (A · B)+(C · D)

3.3.4 异或门 exclusive-OR

  F = A B + A B  同值出0,异值出1。

 异或门符号中的“= 1”表示输入1的个数 = 1,输出为1。

3.3.5 异或非门 exclusive-NOR

  F = A B + AB = A⊙B 同值出1,异值出0。

 异或非门符号中的“=”表示输入值相等,输出为1。

3.4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规则

3.4.1 基本定律(P80)

 1)交换律

 2)结合律

 3)分配律

  A + (B·C) = (A + B)·( A + C) (加对乘分配)

 4)吸收律

 A +A·B = A (用 B=0,1验证)

 A·(A + B) = A

 5)0 - 1 律

  A + 1 = 1 A + 0 = A

 6)互补律

  A + A = 1

  A · A = 0

 7)重叠律

  A + A = A

  A · A = A

 8)对合律

  A 的反= A

 9)反演律

  A + B = A · B (或非 = 非与,)

  A · B = A + B (与非 = 非或)

3.4.2 基本规则(P81)

 1.代入规则

 2.反演规则

“+”“·”互换,“0”“1”互换,“A”“A”互换。

 例 3.4.3

  F = A·B + C·D

  F = (A + B)·(C + D)

 3.对偶规则

“+”“ ·”互换,“0”“1”互换。

 例 3.4.5

  F = A·B + C·D

 对偶式 F'= (A + B)·(C + D)

 如果 F = L,则对偶式 F'= L'

3.5 常用公式(P82)

 1)A·B + A·B = A

 证:A·B + A·B = A·(B + B) = A

 对偶式:(A + B)·(A + B) = A

 2)A + A·B = A + B

 证:(A + A)·(A +  B) = A + B

 对偶式:A·(A + B) = A·B

 3)A·B + A·C + B·C = A·B + A·C (包含 B·C)

 证:A·B + A·C + B·C = A·B + A·C + (A + A)·B·C

= (A·B + A·B·C) + (A·C + A· B·C) = A·B + A·C

 4)(A·B + A·B) 取反= A·B + A·B 

(P78 异或的非 = 异或非)

(A·B + A·B) 取反 = A·B + A·B

(P78 异或非的非 = 异或)

3.6 逻辑函数的标准形式

3.6.1 由真值表写出逻辑表达式(P83)

 例 3.6.1 F = ABC + ABC + AB C + ABC

十进制 m 最小项 输入 输出

F

A B C
m0 A B C 0 0 0 0
m1 A BC 0 0 1 0
m2 ABC 0 1 0 1
m3 ABC 0 1 1 1
m4 AB C 1 0 0 1
m5 ABC 1 0 1 0
m6 ABC 1 1 0 0
m7 ABC 1 1 1 1

 例 3.6.2 含 1 个数的奇偶校验

十进制 m 最小项 输入 输出

F

A B C D
m0 A B C D 0 0 0 0 0
m1 A B CD 0 0 0 1 1
m2 A BCD 0 0 1 0 1
m3 A BCD 0 0 1 1 0
m4 ABC D 0 1 0 0 1
m5 ABCD 0 1 0 1 0
m6 ABCD 0 1 1 0 0
m7 ABCD 0 1 1 1 1
m8 AB C D 1 0 0 0 1
m9 AB CD 1 0 0 1 0
m10 ABCD 1 0 1 0 0
m11 ABCD 1 0 1 1 1
m12 ABC D 1 1 0 0 0
m13 ABCD 1 1 0 1 1
m14 ABCD 1 1 1 0 1
m15 ABCD 1 1 1 1 0

3.6.2 最小项(P85)

 最小项:每个变量以原变量或反变量出现一次。

 例 3.6.1 F(A,B,C) 

= ABC + ABC + AB C + ABC

= m2 + m3 + m4 + m7

= Σm(2,3,4,7)

3.7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方法(P87)

 F(A,B,C) = AB + BC + AB C

 逻辑表达式的与-或关系,应减少与项和变量个数,

简化与门、或门组成的实现电路。

A
B
B
C
F
A
B
C

 1)合并法

例 3.7.1 ABC + AB C = AB

 4)消项法

利用包含律 A B + A C + B C = A B + A

3.8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P89)

 相邻行列只改变一个输入变量。

 二变量卡诺图

  B
A 0 1
2 3

 三变量卡诺图

  BC
A 0 1 3 2
4 5 7 6

 四变量卡诺图

  CD
AB 0 1 3 2
4 5 7 6
12 13 15 14
8 9 11 10

3.8.2 利用卡诺图进行逻辑化简(P90)

 最小项编号,如 ABCD = 0010 为 2号。

  BA
DC 0 8 12 4
2 10 14 6
3 11 15 7
1 9 13 5

输出为 1 的方格,由方格群写出表达式。

 F = A B + ABC

  BA
DC 1 0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0

 

3.8.3 随意项(P92)

 约束方程 Σd(10,11,12,13,14,15)= 0

 显示七段显示译码器中的 a 字段。

a
f

e

b

c

d
十进制 m 输入 输出

Fa

A3 A2 A1 A0
m0 0 0 0 0 1
m1 0 0 0 1 0
m2 0 0 1 0 1
m3 0 0 1 1 1
m4 0 1 0 0 0
m5 0 1 0 1 1
m6 0 1 1 0 1
m7 0 1 1 1 1
m8 1 0 0 0 1
m9 1 0 0 1 1
m10 1 0 1 0 x
m11 1 0 1 1 x
m12 1 1 0 0 x
m13 1 1 0 1 x
m14 1 1 1 0 x
m15 1 1 1 1 x

按输出为 1 的方格,由方格群写出表达式。

 Fa = A3 + A1 + A2 A0  + A2 A0

按输出为 0 的方格,由方格群写出表达式。

 Fa = A2 A1 A0 + A3 A2 A1 A0

  A1A0
A3A2 1 0 1 1
0 1 1 1
x x x x
1 1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