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P1)
计算机网络:在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操作系统等软件支持下,
由若干计算机硬件按照一定的“规则”互联起来的资源共享系统。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P2)
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主机:网络的中心提供共享资源,综合处理信息。
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时占用主机的资源。
2. 计算机通信网络
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计算机之间通信。
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 CCP(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
组成的传输网络。
资源子网:由网络中的所有主机构成。
3. 计算机互联网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世界范围内网络互联的标准
“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RM”,实现了国际化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ISO/OSI 七层标准模型:国际标准组织/开放式系统互连。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4.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信息高速公路)
千兆网的传输速率可达到 1 Gbps(1024 Mbps)。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2.1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P5)
1.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网络数据处理,提供网络服务和网络资源。
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等部分组成。
2.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由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信号变换设备等组成。
1.2.2 计算机网络的软件(P6)
1.网络协议软件
例如:TCP/IP、FTP、HTTP、IPX/SPX(国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
TCP/IP 通信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2.网络通信软件
实现网络中各种设备之间的通信。
3.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共享功能。
例如:Windows 2003 Server。
4.网络管理软件
网络管理软件:管理网络资源、维护网络。
5.网络应用软件
例如:FTP、WWW、DNS。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1 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P7)
局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广域网 WAN(Wide Area Network)
1.3.2 按网络的传输介质分类(P8)
1.有线网: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2.无线网:微波信道、红外线通信。
1.3.3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P9)
网络拓扑:Network Topology(地形)。
星型 Star、树型 Tree、总线型 Bus、环型 Ring、网状型。
1.3.4 按网络的通信方式分类(P11)
点对点传输网络、广播式传输网络。
1.3.5 按网络的使用目的分类
共享资源网、数据处理网、数据传输网。
1.3.6 按网络的服务方式分类(P12)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C/S(Client/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S(Browser/Server)
对等网(Peer to Peer)
1.4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P12)
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软、硬件资源共享。
2.1 数据通信和数据通信系统
2.1.1 信息、数据和信号(P15)
信息:用数字、文字、语音、图形、图像及动画表示。
数据:用数字、字符、符号表示。
信号:传输中的物理量,如电压。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模拟信号的某一区间内有限个离散值。
2.1.2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P17)
1.数据终端设备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
收发数据,通信控制器:如网卡,负责连接通信线路。
2.数据通信设备 DCE(Da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在通信控制器和通信信道之间进行信号转换,如调制解调器。
3.传输信道
2.1.3 通信信道的分类
1.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有线信道:电话线、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
无线信道:无线电、微波、红外、卫星通信。
2.模拟信道与数字信道
3.专用信道与公共信道
专用信道:连接用户设备之间的固定线路。
公共信道:通过公共交换网的线路转接不同的用户。
2.1.4 数据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P18)
1. 信道带宽
信道能传送信号的频率范围。
2.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位/秒,比特率 bps(bit/s)。
1 Mbps = 1024 Kbps
1 Gbps = 1024 Mbps
3.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脉冲宽度越窄、信道带宽越宽,则信道容量越大。
香农定理:信道带宽 W 与信道容量 C 之间的关系
C = Wlog2(1+S/N) (bps)
奈奎斯特定理:有限带宽无噪音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D = 2 Wlog2k (bps)
使用二值逻辑时,k=2 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D = 2 W (bps)
4.波特率
波特率(baud):传输信号值每秒变化的次数,波形速率。
Rb=1/T
5.信道延迟
6.误码率
误码率 Pe:被传错的二进制码元数 Ne与所传二进制码元数 N 的比值。
Pe = Ne/N
2.2 数据的传输
2.2.1 串/并行传输(P20)
2.2.2 数据传输的同步技术(P22)
1.异步传输
异步传输(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每个字符包括:起始位、7 位数据、校验位、停止位。
字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任意的。
2.同步传输
同步传输(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每个数据块包括:同步字符、数据块、同步字符。
收发双方的时钟同步。
2.2.3 信道的通信方式(P23)
1.单工通信:单向传输信号,如电视、广播。
2.半双工通信:交替进行的双向传送信号,如对讲机。
3.全双工通信:同时进行的双向传送信号,如电话。
2.2.4 信号的通信方式(P24)
1.基带传输:以矩形脉冲信号的固有频带传输。
2.频带传输:数字信号调制在模拟信号后按某一频带进行发送和传输。
3.宽带网:传输频带宽,
例如:1Mbps、2Mb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 千兆网(1 Gbps)。
2.2.5 通信线路的连接方式
点到点连接方式:通过一条线路连接收发端。
多点连接方式:通过集线器或一条公共的通信线路连接多点计算机。
2.3 数据的编码和调制技术(P24)
信号编码技术(P44)
模拟数据 如电话声音 |
用电话线网直接传递 ——————————→ |
模拟信号 |
模拟数据经信号编码后 ——————————→ 通过 IP 电话网关传递 |
数字信号 |
信号调制技术
数字数据
如二进制 脉冲信号 |
数字数据经信号调制 ——————————→ 通过电话拨号上网传递 |
模拟信号 |
用局域网直接传递 ——————————→ |
数字信号 |
2.3.1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传输
1.不归零编码
不归零编码 NRZ(Non-Return to Zero):
逻辑“0”:负电平
逻辑“1”:正电平
2.曼彻斯特编码
15V | . | . | . | . | . | . | . | . | ||||||||
-15V | . | . | . | . | . | . | . | . | ||||||||
. | 1 | 1 | 0 | 0 | 1 | 0 | 0 | 0 | ||||||||
曼彻斯特编码时的字符波形 电平先高后低表示“0”,电平先低后高表示“1” |
2.3.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传输
模拟数据调制模拟信号:调幅 AM、调频 FM、调相 PM。
数字数据调制模拟信号:振幅键控 ASK、频移键控 ASK、移相键控 PSK。
1.振幅键控 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
用载波信号振幅高低来表示数字信号的“0”和“1”。
应用于调制解调器(Modem)。
2.频移键控 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
用载波信号频率高低来表示数字信号的“0”和“1”。
3.移相键控 PSK(Phase Shift Keying):
用载波信号相位大小来表示数字信号的“0”和“1”。
数字信号调幅:用数字基带信号调制高频载波信号。
2.3.3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传输(P28)
脉冲码调制 PCM(Pulse Code Modulation):采样、量化、编码。
编码:A/D 转换。
解码:D/A 转换。
1.采样:采样频率 f=2B B:信道带宽。
例如:4000 Hz 音频,采样频率 8000 次/秒。
2.量化:把采样所得的信号幅值按转换器的量级分级取整。
3.编码:用相应位数的二进制代码表示量化后的采样样本的量级。
例如:4 位二进制编码可以表示 16 级的量化级。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P29)
电路交换:建立电路、传输数据、电路拆除。例如:公用电话交换网。
2.4.2 存储转发交换(P30)
1. 报文交换
待发信息分为多个报文正文;附加收发站地址及控制信息;
终节点收到各份报文后按原来的顺序进行组合。
2. 报文分组交换
报文分组(包 Packet):较短的格式化信息单位。
1)数据报交换
分组通过通信子网的不同路径传输;
数据报到达接收站点后需要排序重组。
2)虚电路分组交换
建立虚电路传输分组,报文分组不必带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
2.5 多路复用技术(P34)
2.5.1 频分多路复用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把几个信号进行不同升频值后,在频率上并列合成新信号,
实现同一信道传输各路带宽信号。
频率提升 |
||
信道1 | ||
信道2 | ||
信道3 | ||
多路复用通道 |
||
信道1 | 信道2 | 信道3 |
2.5.2 时分多路复用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按信道内传送的最大周期 Ts 为间隔,
在 Ts 内按信道带宽划分相应的时隙,轮换传输各路信号。
2.5.3 波分多路复用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将光纤有效波长划分多个波段,分别传递各路信号。
2.5.4 码分多路复用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
信道频率和时间资源共享,按码型分割信道。
2.6 传输介质
2.6.1 有线传输介质(P36)
1. 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电缆(STP)
非屏蔽双绞线电缆(UTP)
2.同轴电缆
宽带同轴电缆:模拟信号传输,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基带同轴电缆:数字信号传输,用于组建局域网。
3.光纤
单模光纤(SMF:Single Mode Fibre):
单一模式传输,光纤中只能传输一个光波。
传输频带宽,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
多模光纤(MMF:Multi Mode Fibre)
多个模式传输,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光波。
传输频带窄,传输光源弱,传输距离近。
2.6.2 无线传输介质:微波、红外、卫星通信。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2 差错的控制方法(P41)
1.差错检测
1)前向纠错 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发送端编码器将信息编成具有检错和纠错能力的码字并发送出去,
接收端译码器通过一定的运算能进行自动纠正。
2)自动请求重发方式 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用反馈信道要求发送端将有错的信息重发。
3)混合纠错方式:
如差错在可纠正范围内,则自动纠正;
如差错很多,超出纠正能力,则经反馈信道发送端要求重发。
2.差错编码
1)奇偶校验码:
根据数据位中“1”的个数,附加位取“0”或“1”,
达到传输数据中“1”的个数统一为奇数或偶数。
2)循环冗余校验码 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发送端:信息数据/约定数据……余数—校验码序列(冗余码),
发送:信息数据 + 校验码序列。
接收端:(信息数据 + 校验码序列)/约定数据……余数为 0 时,
接收的数据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