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导论
1.1 信息技术发展简史(P1)
语言—文字—印刷—电话电报—集成电路和计算机。
1.1.6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P3)
程控交换技术、卫星通信、蜂窝通信、光纤通信。
1.1.7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产生(P4)
Inernet—ARPA网—TCP/IP 通信协议—网络标准的核心内容:包交换。
包交换:数据打包,按 IP 地址传送。
1.2 计算机网络的用途(P6)
数字通信、分布式计算、网络门户服务、
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网上应用服务的提供商 ASP、信息查询、
网上教育、虚拟现实、电子商务 EC、电子业务 EB、家庭自动化。
1.3.1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P10)
网络拓扑:Network Topology(地形)。
星型 Star、环型 Ring、树型 Tree、总线型 Bus。
1.3.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P12)
通信子网、网络高层、网上应用。
1.4 网络的标准体系(P13)
TCP/IP 通信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ISO/OSI 七层标准模型:国际标准组织/开放式系统互连。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局域网的标准集 IEEE-803.x: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开发的标准。
1.5 计算机网络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P13)
1.5.1 通信技术的进步(P13)
交换方式趋于纯 IP 化、光纤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扩容、
计算机采用无线接入方式:
时分复用多路访问 TDMA
频分复用多路访问 FDMA
码分复用多路访问 CDMA
1.5.2 多媒体技术的进步(P15)
1.5.3 网上应用的进步(P15)
先进网管技术、信息安全得到保障、自动翻译文字声音。
2.1.1 网络基本概念简介(P19)
一、信道速率 = 比特/秒(bit/s)
二、网络协议的概念
协议(Protocol):按照“协议”规则协调双方交互的动作。
协议栈(Protocol Stack):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协议。
1.同等层协议(Peer-to-Peer):支持同等层协议实体间互相联络。
2.主/从的概念(Master/Slave):发送/接收信息的关系。
3.(网络层间)服务的概念(Service):网络低层对高层提供支撑服务。
4.单工通信和双工通信的概念(P21)
单工通信(Simplex Communication)如广播电台。
双工通信(Duplex Communication)如电话通信。
半双工通信(Half-duplex Communication)如步话机通信。
2.1.2 计算机网络的模型(P22)
ISO/OSI 七层标准模型:国际标准组织/开放式系统互连。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TCP/IP 通信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
一、TCP/IP 网络模型(P23)
把复杂的网络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部分,把相近功能放在同层。
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如FTP。
运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网络层:在端节点间的信息传送。
链路层:实现“相邻节点”之间的无差错通信。
ISO/OSI 七层标准模型
7 应用层 | |
6 表示层 | |
5 会话层 | |
4 运输层 | |
通 信 子 网 |
3 网络层 |
2 链路层 | |
1 物理层 |
TCP/IP 网络模型
纵向传输
真实信息流 ------- 信息 层层下交 层层附加 相应信息 控制部分 (头 head) |
主机 A | 协议和交换单元名称 | 主机 A | 纵向传输
真实信息流 ------- 信息 层层上交 层层取出 相应信息 控制部分 (头 head) |
5 应用层 | 横向控制网络信息流 应用层协议, 交换对象 object |
5 应用层 | ||
4 运输层 | 运输层协议, 交换报文 message |
4 运输层 | ||
3 网络层 | 网络层协议, 交换包 Packet |
3 网络层 | ||
2 网络接口层 | 链路层协议, 交换帧 frame 单元 |
2 网络接口层 | ||
1 物理层 | 原始比特流 001101101…… | 1 物理层 |
二、信息在多层模型中的递交过程(P24)
纵向:真实信息流,发送方:信息层层下交,层层附加相应信息控制部分(头 head)。
接收方:信息层层上交,层层取出相应信息控制部分(头 head)。
三、层间服务的模型
网络低层对高层提供支撑服务。
支撑服务通过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
在服务访问点交换相邻层间与“服务控制”相关的参数。
2.2 物理层
2.2.1 计算机网络中物理层的任务(P25)
把相邻高层下交的信息转换成合适的“物理”特性的方式传递到媒体上。
2.2.2 物理传输媒体
一、光纤(Optic Fiber)
传输速率:* 100 Tbps T=1012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一根光纤可以同时传输几百路高速数字信息。
单模光纤:用激光传送单一模式光波。
多模光纤:用发光二极管光源传送多个模式光波。
二、双绞线
传输速率:10 Mbps 到 1000Mbps M=106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无线方式、通信卫星。
2.2.3 带宽和时延的概念(P29)
带宽:传输频率的范围。
例如电话音频从 300Hz 到 4000 Hz,带宽 3700 Hz。
时延:信号传输时间。
2.2.4 物理传输信息编码和调制技术
一、编码和解码的概念
编码(Coding):
把电脉冲信号转变成适合物理媒介内传送的一种能量形式的代码。
解码(Decoding):
把某种能量形式的代码转变成电脉冲数字信号。
二、调制技术介绍
调制(Modulation):把数字脉冲信号加载到固定频率的正弦波上。
例如:调幅 AM、调频 FM、调相 PM。
解调制(Demodulation):从已调制的正弦波上取出数字脉冲信号。
调制解调器(MODEM)
2.2.5 物理接口标准和信道复用技术(P30)
一、本地异步通信接口 RS-232C
接口(Interface):规定接插件形状尺寸,接脚信号电指标。
接口 RS-232C:串行异步通信,无时钟脉冲同步信号控制。
T | —————→ ←————— | T |
R | —————← →————— | R |
G | —————————————— | G |
C | —————————————— | C |
二、信道复用技术
信道复用(Multiplexing):宽带信道支持多用户、多重应用。
时分多路复用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把信道按时间分成多个时间片段,轮换传输各路信号。
例如:线路比特率为 76.8kbit/s,
可以传输 8 个输入数据比特率是 9.6kbit/s 的数字信号。
频分多路复用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把传输电缆的带宽分成多个频段,传输各路频宽信号。
例如:电话线带宽可达 100 kHz,
可以传输频宽约需 3kHz 的电话信号30多路。
波分多路复用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将光纤有效波长划分多个波段,分别传递各路信号。
2.2.6 基本传输技术介绍(P32)
一、SDH 技术
同步数据传输(SDH):光纤支持许多用户同时传递大量信息。
数字数据专线业务网 DDN(Digital Data Network):
在 SDH 系统上分割出来的专线业务。
二、ATM 技术
异步传输模式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比 SDH 在分配光纤的带宽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三、直接在光纤上传 IP 的技术
传统做法:
在光纤上构筑 SDH 基础传输网,
在 SDH 的 DDN 专线网上构筑 IP 通信网。
现在做法:
通过 TCP/IP 直接在光纤构筑 IP 通信网。
四、接入技术介绍(P33)
1.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2B+D 方式:(打电话、数据通信)+网络控制和管理
2.高速数字接入设备(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非对称数据接入(ADSL):下行速率 6Mbps 以上,上行速率 640kbps。
3.同轴电缆宽带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电视宽带传送数字信号。
4.局域网 LAN(Local Area Network)
光纤拉到住宅楼,用双绞线局域网延伸到每家,
支持 10 Mbps 到 100 Mbps。
5.无线接入(Wireless)
2.3 链路层(P34)
链路层:建立相邻节点的连接。
在物理层的基础上,采用协议控制方式实现无差错通信。
2.3.3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
面向连接:双方之间建立通道进行实时同步通信。
例如:远程通信的 X.25 协议,传输方式为“虚电路”,
因特网的 TCP 协议。
无连接:双方之间不建立通道,让信息自主地在网络上非实时异步传送。
例如:因特网的 IP 协议,传输方式为数据报。
2.3.4 物理地址(P35)
物理地址:连网计算机的网卡的“地址”。
2.3.5 成帧,纠错和流控制
帧的格式:帧头、帧尾和正文。
帧头:起始标记、收发双方的物理地址、传送时需要的相应控制信息。
帧尾:结束标记、检查是否出错的信息,如 CRC 循环冗余校验。
正文:需要发送的数据。
流控制(Flow Control):在计算机网络上调度计算机之间传送的“帧”。
2.3.6 通信信道容量的静态和动态的分配(P38)
静态分配通信信道带宽:固定带宽。
动态分配通信信道带宽:按照实际传输的需要安排通信信道带宽。
2.3.7 链路层的例子
点对点协议(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因特网链路层的标准协议。
标记 0111 1110 |
地址 1111 1111 |
控制 0000 0011 |
协议 | 数据 | 校验码 |
标记 0111 1110 |
表示 PPP 协议 |
1表示节点 接收状态 |
表示 PPP 协议 |
2.4 网络层(P39)
网络层:实现端节点之间信息传送。
1.IP地址:连入 Internet 网络节点的统一规定格式地址。
2.IP地址的格式:4个字节共32位,用点分十进制表示,
如 192.111.0.1。
二进制 |
110 00000 |
0110 1111 |
0000 0000 |
0000 0001 |
十进制 |
192. |
111. |
0. |
1 |
3.IP地址的等级与分类
字节 |
w |
x |
y |
z |
A类 |
网络号 |
主机号 |
||
B类 |
网络号 |
主机号 |
||
C类 |
网络号 |
主机号 |
字节 |
w |
x |
y |
z |
十进制地址范围 |
本机 | 0 0000000 | 0000 0000 | 0000 0000 | 0000 0000 | 0.0.0.0 |
A类 |
0
0000001 |
x |
y |
z |
1.0.0.1 |
内部自测 |
0 1111111 |
0 |
0 |
1 |
127.0.0.1 |
B类 |
10
000000 |
x |
y |
z |
128.0.0.1 |
C类 |
110
00000 |
x |
y |
z |
192.0.0.1 |
D类 |
1110
0000 |
x |
y |
z |
224.0.0.1 |
E类 |
1111
0000 |
x |
y |
z |
240.0.0.1 |
广播网 |
1111 1111 |
1111 1111 |
1111 1111 |
1111 1111 |
255.255.255.255 |
* C 类 IP 地址可用屏蔽码技术改为 128 个子网段。
四、网络传输错误报告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可以用来在因特网上发送测试信息,找到最佳的传输路径。
2.4.3 路由问题(P41)
路由问题:端点之间路径选择。
静态路由:简单、开销小、不灵活。
动态路由:自动处理网络内部发生的情况。
2.4.4 地址解析协议 ARP 和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RARP(P42)
地址解析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IP 地址 转换成 物理地址。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RARP(Rew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物理地址 转换成 IP 地址。
A机 | C机 | E机 | ||||||
| | | | | | ||||||
物理网1 | --- |
路由器 R1 |
--- | 物理网2 | --- |
路由器 R2 |
--- | 物理网3 |
| | | | | | ||||||
B机 | D机 | F机 |
B 机与 E 机通信路由选择:
B 机—物理网1—路由器 R1——物理网2—路由器 R2——物理网3—E 机。
2.4.7 防火墙(P43)
防火墙安装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通过包过滤保护单位内部网络。
2.4.8 网络互连技术
互联网络协议(Internet Propocol):IP 协议可以把不同网络,
如以太总线网、IBM 令牌环网、DDN 专线等网络连在一起。
网络互联的常用设备
1.中继器(Repeater):
在物理层上实现网络的互连。
连接同一网络内的多段网络,对信号放大和整形。
2.网桥(Bridge)
连接两个物理网络,判断信号决定是否转送,过滤、隔离两边网络信息。
3.交换机(Switch)
任两端口模拟用网桥连接,用于数据的高速交换或转发。
端口1 |
--- |
1 □ 2 |
--- |
1
□ 3 |
--- | --- | --- |
1
□ 4 |
端口2 |
--- |
--- |
2
□ 4 |
|||||
端口3 |
--- |
3 □ 4 |
--- | |||||
端口4 |
--- |
--- | --- | --- | --- |
4.路由器(Router)
实现协议转换和路径选择,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可以组成防火墙。
5.网关(Gateway)
在运输层和应用层上实现网络的互连。
连接不同的协议的异构型网络,转换通信协议。
6.集线器(Hub):信号的再生和转发。
2.4.9 网络层的例子(P47)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网络层是通过 IP 协议实现的。
IP 包头的格式:
标识(Identification)给包编号,
分段偏移(Fragment Offset),
包在网络上传输时,自选路径,
到达目的地后根据编号、分段偏移的位移值重新组装成报文。
源地址、目标地址。
2.5 运输层(P48)
运输层:完成端点之间可靠传输服务是由 TCP 协议完成的。
运输层支持应用层提供如下服务:
建立和拆除运输层的连接,对点到点的通信实施控制,
实现全双工通信控制并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2.5.4 传输连接的建立、拆除和管理(P49)
TCP 协议支持两网络节点的高层应用程序之间建立起连接,传递信息。
保证运输层建立连接和拆除连接的可靠性:
TCP 采用“三方握手”,在收发双方间交换三个报文。
建立连接使用同步字段 SYN,拆除连接使用结束字段 FIN。
2.5.7 TCP 字段格式(P52)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指明发送和接收端点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
就可以找到网上的计算机和应用程序。
2.6 应用层(P52)
应用层:提供网络应用环境。
两个端点计算机实现网络应用时,一个应用程序帮助启动与对方的通信,
而另一端的应用程序则接收这个通信的内容。
2.6.2 客户/服务器交互环境
客户/服务器( C/S Client/Server):提出请求/提供服务。
一台计算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服务程序,如 FTP、WWW、SMTP。
2.6.3 域名系统(P54)
mail.cs.zju.edu.cn
邮件服务器.计算机系.浙江大学.教育科研网.中国
2.6.4 电子邮件(P55)
邮件服务器管理: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发送方计算机—用户界面—邮件传递程序—互联网—
邮件网关—互联网—邮件服务器—接收方邮箱—接收方计算机。
2.6.5 文件传输(P56)
文件传输协议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2.6.6 WWW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qnge)
公共网关接口 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2.6.7 网络管理
互联网的管理程序 SNMP:Simlp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