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牢记的十句话
作者:山人小惠
前言
我在给中专学生讲课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点生活的经验,我在给同学们讲专业课之余,给他们穿插地讲了些人生的道理。我用我一生的经历和体会,给大家讲了许多关于生活的知识与心得,其中,我总结了十句人生应该牢记而不能忘记的话,它基本代表了我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看法,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现在,我把这些应该牢记的话拿出来,重新整理并加以补充,与大家共享,欢迎批评指正!
人生应该牢记的十句话是:
第一句话: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把两句人们常说的话合并在一起,作为人生不能忘记的十句话的第一句,可见这句话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先说上半句“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天上掉馅饼是指突如其来的好事,无需去付出或努力。中国俗话说天上掉馅饼,天上掉下热乎乎香喷喷的馅饼,就是指无需付出就有突如其来的收获,得了大便宜。其实,馅饼,是个外来词汇,即英文“pie”,译为“比萨饼”,意思是酥壳有馅的饼。老外常吃的馅饼就是这种饼,就像中国人常吃的带菜馅的烙饼一样。只不过外国的“比萨饼”把馅放在面皮的上面,而中国的馅饼是把菜馅放在面皮的里面。老外认为是天上掉下“pie”,翻译过来就是天上掉馅饼了。天上掉馅饼这句话源自圣经,由主耶和华给他的臣民发放玛纳果的故事演化而来。天上掉馅饼,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有谁会在天上做馅饼?又有谁会在天上向下扔馅饼?即使有人扔馅饼,怎么那么巧正好砸在你的头上?这不是痴心妄想吗!然而,我们有些人,始终抱有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想有一天撞上大运,天上掉下馅饼,不劳而获地发笔横财。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如此,想入非非,光想不出力就挣大钱。
现在有一群年轻人,叫“啃老族”,又称“吃老族”或“傍老族”,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他们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好逸恶劳、吃不得半点苦,低工资的太辛劳工作不干,工作轻松钱又多的工作又没有,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钱消费却大手大脚。完全依靠父母出钱,供其买房买车或者其他奢侈品的。这些人有的在买彩票,只想一夜发财,天上掉馅饼,殊不知哪有这样的好事?有的向父母要钱买股票炒股,殊不知大部分都赔了个底朝天。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就是有这样一群好吃懒做的人群,只想天上掉馅饼,不劳而富,痴心妄想,所以我把这一条道理作为我们人生应该牢记的第一条。
下半句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的意思就是,全世界根本不存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午餐,做什么事都得付出艰辛的劳动,根本不存在不劳而获。
首先,这句话是西方的谚语,在西方早餐和晚餐都是简单吃点,只有午餐才是他们的最需求主餐。谚语也用午餐做比喻,是说,只要是被人需求且稀缺的物品就是经济品,是有价格的。
其次,这句话又是出自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王却担心当他死后,人民还能过着幸福的日子吗?于是他招集了国内的有识之士,命令他们找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三个月后,这班学者把三本六寸厚的帛书呈上给国王说:“国王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三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的生活无忧了。”国王认为人民都不会花那么多时间来看书。所以他再命令这班学者继续钻研,两个月内,学者们把三本简化成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再一个月后,学者们把一张纸呈上给国王,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人民都真正日后有奉行这宝贵的智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说完后便重重地奖赏了这班学者。原来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再其次,这句话还出自政治学者杜兰笔下。他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两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没有无懈可击的影响力原理”。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是一个经济学谚语,是指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不须任何付出的情况下,就可得到的利益。“免费午餐”的概念起源于1870年代的一些美国酒吧,它们以“免费午餐”作招徕吸引顾客,但都附带条件是:顾客必须购买至少一杯酒类饮品饮用。虽然它们提供的“免费午餐”的价值比一杯酒的价值为高,但由于绝大多数顾客,每次惠顾都会购买多杯酒饮用,所以酒吧依然能够收回其成本。免费的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后,1975年,美国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出版了一本名为《世上没有免费午餐》的著作,使“免费午餐”的概念也就更广的为人所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世界上就没有不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东西,我们只有丢掉幻想,踏踏实实地付出,辛勤地劳动,才能得到你所想要得到的果实。
现在,在电视广告中,经常播放一条免费领取“血糖仪”的广告,我想,这不是“天上掉下馅饼”吗?我也去领一个回来。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要买两盒试纸才白送一台血糖仪,一盒试纸170元,两盒就要340元,血糖仪的成本早就收回来了。而且,两盒试纸用完后,再买试纸,就必须买这个型号的,别的不能用,这又是“放长线钓大鱼”。这真是“世上没有免费午餐”。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理念是人生中第一大的理念,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所以,我们一生中绝对不能忘记,踏实劳动,付出而后才能获取。
第二句话: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三句话合成的一句话。过去有一句话叫,“不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曾被认为是封建思想的产物,现在仔细想一想,它还是很有道理的。过去认为,所谓“人上人”指那些身居社会最上层的人,例如被称为宰相、大臣、将军、国家高官、名人,高干等那些人就是人上人。这些名人或者高手,如果当初不是经历过无数的艰难险险阻,就不可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只有千锤百炼,才会打出宝刀,只有精雕细琢,方能得到美玉;名花异草也莫不如此,只有经年累月地精心侍弄,才能培育出来。人,正是在苦难的鞭策中成长起来的,不管条件有多么艰难,都要挺得住才行。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有人上人,当然也就有人下人。人上人有理由欺压人下人的尊严,人上人有理由剥夺人下人的财富,人下人只有被欺压、被剥夺的份,没有能力反抗,也没有理由反抗。做人上人是人生的最高理想,要达到这个理想必须经过吃苦中苦的过程。虽然吃了苦中苦未必能够做成人上人,但不吃苦中苦肯定做不成人上人。所以,为了最高理想,莘莘学子在学校里忙碌,芸芸众生在生活中奔波。结果是,做了人上人的人却还要做更上一层的人,如此不知疲倦地追求,永无止境地争斗,直到终生。你争我夺的“人上人”是应该批判的“人上人”。
我现在这里所说的“人上人”,不是指骑在人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吏或老爷,也不是指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贵公子”、“贵妇人”。而是指比一般人要高一点的人,在才能上、在技巧上、在理论上、在实践上要比别人高一点的人。要想成为高一层次的人就得艰苦学习和努力。回头看一看那一位优秀的干部,优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出色知识分子及科学家不是通过艰苦努力最终成功的。所以,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一个人如果自身不通过艰苦的努力,想成为高一层次人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通过关系,把一个人安插在高层次的位置,他也不会搞好工作,只能把工作搞的一塌糊涂。现实社会中就有个别庸才,通过行贿或其他非法手段,买得一官半职或一份优良的工作,他的工作能力不行,他能把事业搞好吗?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么?肯定不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受苦中苦,就不会获得成功,这就是现实生活的规律。我承认“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的现实性、合理性,承认它的正向激励作用,但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感到无奈的悲哀!因为,人生最终的追求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快乐”。
“不经风雨难见彩虹”,不经过风雨是一定不会有彩虹的。对于那些经历风雨的人,总有一个期盼。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的意念相信一定有彩虹。其实在漫漫人生路上,难免跌倒和彷徨,但只要勇敢面对,耐心地等待,必将穿过重重迷雾,欣赏到那灿烂的阳光。懂得阳光总在风雨后是一种智慧,敢于等待灿烂的阳光是一种勇气,勇于面对阳光前的暴风骤雨是一种坚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使我们身处寒冷的冬天,只要坚信温暖的春天总会到来,用耐心去融化冰雪,那么你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人生陷于困境时,请不要怨天尤人,请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吧!只要心中有光,总会驱散天空中的乌云,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等待,那么我们的人生终将充满阳光。
唐朝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中有一首禅诗是:“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后两句大意就是,梅花如果不经受一番风霜摧折的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作者借此诗句,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也就是说,不经过努力,就不能成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就是要付出汗水和泪水,那么就会得到结晶。你要知道钢铁是炼出来的,人的经验也是炼出来,你不去创造,那有收获,不经过风雨那能见彩虹。有理想、报负、不甘平庸的人,会为日后有所成就而努力,往往这些就能取得成功。而对于自甘堕落、不求上进的人来说,只能经历风雨,却无缘见到彩虹。挫折就是财富,有了它,生命才异常美丽。挫折并不是灾难,遭遇挫折常是一种幸运,与困难作斗争不仅磨砺了我们的人生,也为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喻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你多做一些事,只有更多收益,绝对不会吃亏。常常有人说:“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所收”。也常常听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付出与收获很多时候是不成正比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固然有它的道理,但是有时付出并不一定就有收获。然而你不付出那就注定百分之百没有收获。其实,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但当斤斤计较付出和收获时,也许得到的将会是痛苦。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仅仅是收获幸福的感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我的常用的座右铭。只有前期的播种和耕耘,才会有后期的硕果累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什么都不种,后果可想而知,要么什么都没有,要么杂草丛生。生活一团乱麻。所以前期的耕耘,也好比有计划的工作,只有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到位了,后面才会有水到渠成。其实,我们要更加注重耕耘的过程,付出了努力得到了回报,那会很开心,如果付出了努力没有回报,那你至少享受了努力的过程,毕竟那些不努力的人是理解不了,为一件事情努力的乐趣和兴奋的。
我把这三句话合成一句话,主要是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人要通过不懈的努力,痛苦且艰辛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功。经过风雨的人,才有希望见到彩虹。付出之后才能有收获。不要有任何幻想和侥幸,认认真真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你就有好的回报,你就会硕果累累。
第三句话:人生苦短,世态炎凉。
“人生苦短,世态炎凉。”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人的一生是痛苦的,又是短暂的,人情世故是忽冷忽热的,有时热得让人发烧,有时又冷得让人打战。
先说“人生苦短”。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苦”,二是“短”。“苦”字就是说,人的一生是在痛苦中度过的。从出生到死亡无不在苦难之中。
“人是苦虫,在痛苦中出生,在痛苦中长大,在痛苦中学习,在痛苦中工作和养家糊口,在痛苦中生病,最后要在痛苦中死去,这是人生的规律。”我经过这次生病,更加有所体会。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这就意味着,人来到这个花花世界是来受苦受难的。人在出生后到上小学的这一段时间内,是一生中最美好和幸福的时光,在父母的尽心呵护下,除了不时地有病痛折磨之外,基本上是无忧无虑地生长,一旦上了小学,就像骡马上了套一样,开始了痛苦的拉磨生活,一直到痛苦地死去。
首先,十年寒窗苦,每天都要不停地学习,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写不完的文章,算不完的数,玩也不能玩,乐也不能乐。……学习就是痛苦的,就是一种“遭罪”。
其次,经过十八年的寒窗苦,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我们是国家进行毕业分配的,虽然没有毕业找不到工作之苦,但有违背心愿地发配之苦。接踵而来的就是:身体劳累之苦、工作压力之苦、生活不便之苦、结婚成家之苦,生儿育女养家糊口之苦、人际关系处理之苦、追求名誉地位之苦,苦难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
再就是,不知不觉的就老了,要退休了,退休以后,猛地没有事干了,有了一种没着没落的痛苦感觉,不知干什么好了。跟着而来的就是生病的痛苦,与病魔斗争和痛苦的折磨中,病倒,卧床不起,直到痛苦地与世长辞。
人的一生所经受的痛苦和磨难大体上一样的。痛苦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地折磨着人们的身体和摧残着人的意志,直到把人折磨到死。在成长和生活期间有没有过快乐?有没有过幸福?有没有过开怀大笑的美感?有没有过心满意足的感受?有!经常有!不断的有!但是,高兴、快乐、开心、美感都是暂短的,一时的,瞬间的,只有痛苦才是长久的、不间断的、终身光临与挥之不去的。我们人类就是在这样的磨难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在与痛苦争斗中,长学问、长知识、长本事、长能力,在与苦难磨练中,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最终,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中,慢慢地败下阵来,不幸“默默无闻”地死去,告别自己的人生。
人的“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为什么把这四项定为人生的四大“门槛”,也是人生的四大磨难和转折哪?这只是根据人生发展过程决定的。首先说“生”,从医学上讲,人的出生是一生中的一个大“槛”,表面上看,新生儿出生大家高兴,有了后代皆大欢喜。其实大人分娩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新生儿也是在过人生第一关。过去,医学比较落后,在分娩时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大人有难产的危险,新生儿的死亡更高。现在,医学水平提高了,实在难产就动刀子,人工取出孩子,死亡率下降很多,但还是有危险的。就出生过程来说,大人、新生儿都是在经历着极大的痛苦,在过关,过来了大家欢喜,没过来就成为悲剧。所以我说,人的出生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在那么痛苦中出生,孩子能不哭吗?再说孩子也只有用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别的什么也不会吗!说孩子哭着来到这个世界意味着受苦,这只是一个联想和比喻而已。
再说“老”,为什么把“老”定为人生的四大转折之一。因为“老”是人生退化的总开关。这个“槛”的标志就是“更年期”,它意味着人类的身体苦痛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有的人更年期在四十多岁,有的人更年期到五十多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而定。但是,一到或过了更年期,人的体力,状态,精气神都会有明显的下降,身体的各种疾病不断而来,如:肿瘤(癌症)、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腰椎增生、颈椎病、脑出血等等,很多人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检查出病,开始了疾病的折磨。有些人就病死在更年期当中。我的小妹就是在这个期间得了乳腺癌没有医治过来而去世的。
再说“病”,人到老年病是不会少的,任何人都脱离不了发生各种病痛的事实,这是生命发展到后阶段的必然结果。我们只是盼望不得大病,不得重病,晚一点得不治之症。病痛是难受的,是痛苦的,但是,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承受的,不想承受也是不成的。我们只有顺其自然,勇敢的面对病痛,无奈地在与疼痛的争斗中战胜它吧!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态度乐观、身体活动、饮食适度、宽宏大度、自我找乐是对付病魔的有力武器。
“死”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人人都要过的“槛”。当然,“死”是非常痛苦的,迈过这个“槛”,也就一了百了了。人还是要受最后的痛苦折磨。人到最后,都要走“病、死”这一步,也是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惨的一步。人就是这样,痛苦地生痛苦地死,痛苦一生。
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三、四个阶段中,也就是“病、死”阶段,到了我们七十岁左右的这个阶段,添不了什么新的东西了,只有生病的分了。所以生病也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所能控制和调节的只有晚生病,不生什么大病和要命的病就是了。至于什么时间“死”,那就是个未知数了,只能听天由命了,“阎王让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我一直以为我还不老,还有很长的时间活头,心气还是四、五十岁一样,现在看来,我是真的老了,真的没有多少年蹦头了。我才深刻体会到“人生苦短”的含义。“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我们都是尽七十的人了,已经是“从心所欲”之年了,我们一定要尽我们之所想,行我们之欲做,玩我们之想玩,吃我们之愿吃,读我们之要读,乐我们之欢乐,当一回“老小孩”吧!儿孙们都长大了,能自立门户了,也该我们这些为他们苦奔一辈子的人享享清福了。不要管家里之事,不要管孩子们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只顾好自己的吃喝玩乐就成了。幸福晚年不是自然而来的,要靠我们自己真的拿得起放得下。但愿我的同窗好友们都有一个“从心所欲”的幸福晚年。
再讲“短”字,就是说,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是稍纵即逝的,转瞬就是百年。就像一颗流星在天空中划过一样,转眼之间一生就结束了。从宇宙观方面讲,人是宇宙间的一颗小小分子,小的让人看都看不见,生灭只在亿万长空的一瞬间,人的寿命在一百年左右,大部分人只能有七、八十年的寿命,那些半路夭折的人生命的时间就更短。比起宇宙存在的时间来,简直是太短暂了。我已经生活了七十年了,回想起过去的事来,一装装一件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所以,人到老年才会深刻感觉到生命的短暂。因此,我们必须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因为时间就是每个人的生命。时间白白流过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在悄悄地流失。
再讲“世态炎凉”。此句出于元朝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世态就是“人情世故”。“炎”,就是热,亲热。“凉”就是冰凉,冷淡。这句话就是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候,百般奉承,热情似火。当别人失势时候,就十分冷淡,寒若冰霜。社会是那么险恶,那么混杂,那么世故,那么不公,那么势力,那么凄凉,以至于把每个人都陷入了泥塘,在黑暗中挣扎,在功名利禄上不能自拔。我们都是“导演”,在亲朋好友的社会大舞台上,导演着“世态炎凉”的大戏;我们又都是“演员”,直接参加到“人情世故”的戏曲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共同演绎着这场人生的闹剧,冷热变幻无常,你争我斗共享,争名夺利热闹非常,大家都沉浸在迷蒙之中。
“人生苦短,世态炎凉。”我是想告诉人们,在这复杂混沌的社会生活中,要有一颗坚定的雄心,不怕各种艰难困苦,在痛苦中磨练,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抛弃世俗,为追求我们的“快乐”而努力奋斗。
第四句话:人行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意指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努力向前进就要往后退。也比喻学习或做事一定会有阻力,要克服困难,必须努力从事。该句出自,清代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增广贤文》也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邓析子·无后篇》中又有“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之句子。都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的道理。为什么不前进就会后退呢,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逆水”。那么,顺着流水的方向,不就可以轻松的前进了么?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顺流而下”,顺着流水的方向,只能够越来越向下,不可能登上远方的高峰。
“人行之道”就是人一生中所走的道路。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一生中要走什么道路?选择什么路?要朝什么方向?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你对要走的路的决心和信心怎样?在你所走的路途中遇到阻力和挫折怎么办?这些都是每个人需要明确的问题。佛教有“八正道”,道教讲“修行”,儒教有“仁义礼智信”。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是有头脑和思维能力的,所以必须要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不能摸着石头过河,不能瞎撞,不能盲目地“跟风”。我这里要说的是,在人生道路选择后,必须竖立道路不是平坦的,是有各种艰难险阻的思想。其实人生就是一架爬坡上山的马车,当你选择了要走的道路之后,你就努力使劲向上拉就是了。这架马车在崎岖不平的、坑坑洼洼的,坡陡浪急的山路上踉踉跄跄的前行,能否到达目的地,就要看拉车的马(人)的脚力了,也可能成功,也可能半路摔下山涧。人从上小学开始“拉套”,参加工作开始“驾辕”,直到年老退休,都在拉车上山。我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说明人生的艰难,一个人需要一生的努力,才有可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第五句话:佛法随缘,道法自然。
“佛法随缘”来自佛教的缘起说。它是佛教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变化关系的最根本教义,“因缘生起”的意思。缘,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缘,就是关系或条件,“诸法因缘起”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由各种因缘所生,无一物能单独自生自立,无论任何东西都是一种因缘和合体。因缘生万法,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缘﹐又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顺应机缘而定行止。机缘和缘分都是自然而来的,不可强求,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佛教把这些“缘起”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别论之。
心法依四缘生起:
(一)、因缘,亦名亲因缘,即自心中业识的种子,彼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亲因缘。
(二)、无间缘,亦名等无间缘,即众生攀缘的心、前念、后念接续不断,故名无间缘。
(三)、所缘缘,指众生心念所攀缘的物件,经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
(四)、增上缘,除前三种缘外,其它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缘。
此四缘生法,譬如会抽烟的人,想抽烟是出于自心中习气的种子,即是亲因缘;抽烟的欲念不断即是无间缘;得遇见了香烟即是所缘缘;烟瘾大发即是增上缘;此四缘成熟了抽烟的行为。
色法依二缘生起:
(一)、亲因缘,比如一粒椰种具有能生椰树为因,是最有亲切的关系名亲因缘。
(二)、增上缘,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阳光、空气、温度、水份等等帮助椰种发育长大的助力,名增上缘。世间一切诸法的生起都离不了这四缘的关系。
我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又说“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及“我们相互投缘”。“一切随缘”就是缘起说。“一切因缘和合而生”,所生起的事物也不能长久,均是无常性,无我性。任何事物没有固定的本性,所以性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万法依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且彼此互相影响,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随缘”表示随其机缘,不加勉强。又表示听任环境安排,如言“随缘度日”。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也都要“随缘”,办成则缘分到,办不成则缘分不够。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事物的失败而烦恼了。
“惜缘”语出佛家,意思是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世事如棋,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能够相遇相知甚至相亲相爱,是必然也是偶然,其中玄机全系于一个“缘”字。亲缘关系就自不必说了,同学、同事、邻居、邻座,甚至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大家能相聚、相遇,都是一个“缘”字。缘,是以偶然形式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没有偶然就不能相遇,没有必然就失之交臂。佛家有这样一句话:“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俗话也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两句话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缘分难得。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在全世界数十亿人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则大约只有五十亿分之一。惜缘,其实就是珍惜人际交往中的每一个机遇。缘可遇而不可求,稍纵即逝,所以应该好好地把握当下,珍惜每一段缘。相逢即是有缘。对于偶然邂逅的陌生人,也应该珍惜当下的缘分,不妨给对方一句好话、一点帮助,哪怕是一个微笑。只有珍惜点滴的缘分,才有可能结成累累的善果。
“人”这个世界万物之灵,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在心中都有一个欲望,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佛教界的修行,其实最高的境界,就是如何能够做任何事情都不杂名利之心。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和利实际上面就是两条绳子,名缰利锁把自己捆住了,难以打开,成为自己内心的障碍,要在名和利上能够不动心、能够随缘,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深的学问,也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或遵循)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指“客体”物质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即“无状之状”的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即一般所说的“自己如此”。“道”就是本色,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也称“顺其自然”,是道教用语:“天道自然,不可人力而强求之。”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和消亡的规律,如果时候不到,就用人力去加以改变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人们要忍耐、要克服自己的欲望,耐心地等待时机的到来。什么叫做顺其自然呢?“顺”是不违背、不逆向。“其”就是中间,就是融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不违背大自然。把个体消失融化在整体里边。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通常人们遇到事情没有主意,不知该怎么做、无奈的情况下会说顺其自然。还有一种心态是看不清前途,不知该怎么做,任由它发展,事情变化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叫顺其自然。这里所说的顺其自然,不是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它与道教思想有着天壤之别。
“道”是什么?“道”的特性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首先,“道”是一种“物”,即“道之为物”。其次,“道”又不是一般的“物”。“道”与一般的“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混成”的。什么叫“混成”呢?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宇宙间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都是有生、有灭、能垢、能净、可增、可减的。天地所生的万物,都是由不同成分和组合的阴阳之气所构成的,它们都是不断运动、不断生灭的。天和地作为两极,尽管比其他万物要长久得多,但它们也要受到阴阳规律的支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崩地裂归于混沌,然后混沌始分而天地生。在整个宇宙只有一种“物”没有阴阳二气中的任何一种气,它是绝对均衡的。它是绝对有的,它是绝对无的;它是绝对静止的,它是绝对运动的;它就是“道”。说它有,是因为它遍布宇宙每一个角落;说它无,是因为没有办法实实在在地抓到它。“道”在宇宙的范围内是没有“没”道的地方的,大“有”反而成了“无”。说它绝对运动,是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不停的运动;说它绝对静止,是因为它从开天辟地以来,它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态,而且直到宇宙崩坏都不会改变。这种高度的矛盾又统一的存在方式,就叫“混成”。正因为它“混成”,所以它不但“先天地生”,而且“后天地灭”。而且它的“生”和“灭”都必定不在这个宇宙的范畴之内,所以它可以说是“永恒”的。天地万物皆变,不变的唯有“道”。
因此,“道法自然”是天地万物所必须遵行的根本属性。宇宙间无论何种事物,若是违反了“道”所规定的这个“自然”法则,其行为上露出“失德”或“缺德”的外表,最终结果必定是天诛地灭。人类社会也不例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团体,若是违反了“天理人伦”,不能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其结果也必定是自取灭亡。那些不遵循“道”所引导的“自然”法则而任随己意强行所为的统治者,必然要周期性地作出“失德”或“缺德”举动,而是国家统治完全处于一种“不道”的恶性循环状态。“不道”的行为肯定不会维持多久,其结局也一定是悲惨的,这就叫做“不道早已”。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我在这里提出“佛法随缘,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不能忘记的话,主要就是让大家能够竖立起,一定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思想,不违背、不逆反、不干扰自然法则,让自己永远遵循“随缘”和“自然”理念,以“佛”“道”的理论精华融入我们的头脑之中,使人们能够看破“红尘”,去除烦恼,自由自在的生活,高高兴兴的工作,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第六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出自《易经》中乾卦和坤卦。在乾坤两卦卦象中说:乾为天,“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坤为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的具体解释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强劲有力,永无止息。君子(道德高尚者)应效法天道之健,刚毅坚卓,不假外力,永无懈怠地奋发自强,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清华大学把《易经》的这两句话作为校训,勉励和鼓舞我们这些清华学子。我把它已经列入我人生的座右铭。我自己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乾为上天,天道运作从容刚健,君子应效法之,应以自强不息。坤为大地,是万物滋生之温床,顺承上天之德,养育各种生命。历经生生不息的变化、发展,仍然保持柔顺之德操,人应深思慎行之。应以自我之德性,以处世待人。应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教导清华学子,要象上天一样,有阳刚之气,天马行空,运作自如,自强自立,永不停息。要象大地一样,具有宽大的胸怀,包容万物,保持阴柔之德操,深思慎行,处事待人。我想起《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说的那一句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大概意思就是有所类似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反映的其实是君子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也就是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一个是“天行健”,也就是,以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吻合的方式去自强不息。由于君子是按照客观规律自强不息,其结果将是心与身的和谐统一,内部世界物质运动与外部世界物质运动的和谐统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小人是无法或很难以“天行健”的方式去“自强不息”的。原因无非有两个:首先,他难以承受人生面临的各种艰难困苦,之所以难以承受,当然和他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密切相关;其次,他也很难认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之所以难以认识,恐怕和他的内心感受,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所接受的各种观念密切相关。
我已经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融入到我的人生之中,努力做到,在苦难和挫折面前“自强不息”;在为人处世上做到“厚德载物”。永远牢记自己是一个“清华人”。
第七句话:人的一生中所能相信、依靠和战胜的只能是“自己”。
这句话已经是非常清楚了,它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人的一生中所能相信的只能是“自己”。
要说“相信”只有也只能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如果有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指望别人相信吗?具有强烈自信心的人,能够承受各种考验、挫折和失败,这种自信心会使我们受用一生。很多事表面上看起来很难完成,实际上却很简单,只要我们拿出一点勇气去尝试,往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人的勇气,是我们自身用不完的财富,要懂得合理利用,否则就等于浪费。面对竞争要使自己强大起来。竞争是普遍现象,无可逃避,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竞争而存在。在挑战面前,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外,更要注重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强大。善待自己,你可以不相信天,也可以不相信地,不相信鬼神,不相信伟人、名人,但你不能不相信你自己。天不能改变你,地不能改变你,名人或伟人也不能改变你,鬼神奈何不了你,但你却可以改变你自己。人生的烦恼、痛苦,大多来自自己,来自自己的内心。
不可以对不起自己。珍惜自己,热爱自己,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无论何时,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善待自己。要勇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是人们有意识地向他人展示自己才能、学识、成就的欲望。对于我们来说,增强自己积极的表现欲,是一种促人奋进的内在动力。要敢于向别人推荐自己,人生有许多机会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你有能力,就应该自告奋勇地去争取任务,你的毛遂自荐也正好显示你的存在,你成功的机会也将会大大增加。
一个人要给自己树立目标。我们的人生不能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头的苍蝇。一个人的目标越大,取得的成绩往往就越大。给自己树立一个大目标后,还要树立一些小目标,当小目标一个个达到后,大目标就会达到。
在当今这个世界里,充满着各种机会,但是机会都是销纵即逝的,一旦有了机会,就应该及时把握,就要果断决策,不能犹豫不决,勇敢地去行动。还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的人只要情绪一来,就什么都顾不得了,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这是很危险的。有一句话说:“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第二层意思是:人的一生中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人要靠自己,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还要靠自己。只有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知识)获得的财富才是最干净的,也是能够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做你的后盾。一切只有自己通过努力才能得到。唯有自己才是不灭神话,相信自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命运那种东西,不可信。自己才是主宰,才是神话。
事事要靠自己,人不管是靠父辈,朋友、同学、其实都是靠自己,因为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想靠都是靠不住的。但是不要过于依赖,必须有自己的能力所在。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你最可以依仗的莫过于你自己。你的事情别人可以帮你去做,但生命是不可替代的,你的品格、修养、为人不可替代。你的路必须你去走,你的人生必须由你去完成。名誉、地位、财富可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惟有品格才会长久伴随着你。无论有意或无意,真诚或虚伪,心想富贵或淡泊功名,你的品格都将毫无遗余地显现出来。亲人可以给你温暖,朋友可以给你资助,社会可以给你救援,但最重要的还是靠你自强。不要总是依赖别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亲朋好友只可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你,但只可能帮一时却帮不了一世。所以,靠人不如靠己,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或小或大的挫折,这一点谁都无法避免。在挫折面前,不要被吓倒,应该直面挫折,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它,把它当做是成功对我们的考验,坚强地继续走下去,挫折就会成为你的垫脚石。
第三层意思是:人的一生中所能战胜的只能是“自己”。
高尔基说过,“最伟大的胜利是战胜自己”。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挫折。别人无法把你打败,只有你自己。你是你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选择一种战胜自己的姿态,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必须完成的功课!
最难的事莫过于战胜自己。就好像自己抓住自己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不过一个人要真的能战胜自己,则普天之下,就难逢敌手了。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羽毛球队都有一个比赛的信条,就是“一定要战胜自己”,任何对手都不可怕,都能够战胜,只要首先战胜自己。
所以要想战胜自己,第一步是能够认识自己,至少有剖析自己的意识。征服自己要比征服世界难多了。要战胜自己,第一,先得看到自己。这就非常难了,谁能客观判断自己,不自以为是,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认为自己身上的优点可能恰恰就是缺点,而缺点说不准正是优点。连自己的优缺点都找不到,又怎么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哪?怎么征服别人?第二,就算认清自身的优劣,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看的穿、想的到就是做不来,需要长时间的演变。为人处世的风格形成,很容易造成惯性思维。要从微小的不起眼的习惯入手,主要是要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无欲则钢”的关键就在这里。
第八句话:人生应该是学习的人生,思考的人生,思维的人生,智慧的人生。
什么是人生?人生的基本问题是满足需要和履行责任的关系问题。人生是由人、自然、社会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人生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形成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在人生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具体多样、纷繁复杂的。但是,最基本的是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首先,人需要自然、社会和自我。自然和社会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是人生的改造对象。没有自然和社会,人就无法生存。自我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生改造和完善的对象。没有自我,就根本没有人生。其次,自然、社会和自我也需要人。自然和社会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需要人的正确利用和保护。自我作为人生的前提和完善的对象,也需要人的保护和发展。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需要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必须满足,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有人生。自然、社会和自我对人的需要是人的责任。人的责任必须履行,只有履行责任也才有人生。人生的过程,既是满足需要的过程,又是履行责任的过程。满足需要和履行责任就是人生基本要素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所以,满足需要和履行责任的关系问题,就是人生的基本问题。人生,一个朴实而深刻的字眼,人生是一个为自己而创造的过程;人生,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人生是一个让自己发光发热的瞬间;人生是生命在人间的一次短暂旅行;人生如一场梦,空虑无比;人生如一朵花,五彩缤纷;人生如一杯酒;香醇可口; 人生如烟;人生如棋,落子不悔;人生是一出戏;人生如一壶水;人生如书,一本深沉厚重的书,一本一辈子才能写完,读完的,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写好,读懂的书。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想办法拥有物质,拥有财富,而是想办法改变思维,活出精气神。
人在一生中,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概括起来,人生就干两类事情。一类事情是满足需要。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例如,吃饭、穿衣、住房、睡觉、休息、娱乐、审美、学习、锻炼、修养等等,都是满足需要。二类事情是履行责任。人生的活动分为家庭活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在这三类活动中,就要履行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例如,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做好工作、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等,都是履行责任。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履行责任活动是人生的基本活动。有的人只懂得满足自己的需要,却忘记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这样只知索取不知负责任的人,就是一群社会的蛀虫。
人生的各种活动有各种各样的结果,一切符合道德、法律、纪律和政策的活动,都是正确满足需要和履行责任的结果。例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勤政廉政等等。一切不良现象和违法犯罪,都是没有正确处理满足需要和履行责任的关系,都是只顾满足需要,而不履行责任的结果。例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贪污受贿、杀人放火、失职渎职、环境污染等等。是否正确处理满足需要和履行责任的关系,决定着人生活动的好坏或成败。
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当自己回首往事时遗叹不要太多。在刻骨铭心地领悟生活的时候,在心灵得以深层次净化的时候,有一种万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那就是美妙的两个字“奋斗”。
人的一生将怎样度过?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上苍恩赐给你人的生命,你将怎样生存?怎样生活?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做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为人类做什么样的贡献?就全靠你自己的努力。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生苦短,转瞬百年。当你年余花甲,回忆走过的人生坎坷路程的时候,有多少满足,多少欣慰,多少感慨,多少回味,多少幸福,多少成功,多少快乐,多少艰辛,多少失败,多少遗憾,多少苦闷,人间百味伴随人生,直到走到人生尽头。一个人净身来到这个花花世界,又净身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到那时,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我为国家,为人民,为别人做过一些贡献,我没有虚度自己的一生。”
人为什么活着?我在中学时代就反复讨论过这样问题:“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还是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当时,人们的结论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光是为了吃饭。重要的是用有限的人生为人民服务。”这是非常对的。哪次讨论影响是深远的。人活着就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工作,就要赚钱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工作赚钱,这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最起码要做的头等大事。否则,你在生活中就混不下去。人必须要工作,工作就要有本领,有知识,有技能,有体力。本事是怎么得到的,是靠自己艰苦学习。人活着又不能仅为了赚钱糊口,还要考虑为人民做点什么贡献,为家庭、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为人类做点贡献。做不了大的贡献,可以做点小的,干不了大事,可以做点小事。这样才能不白活一生,才能使生命有意义,才能使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
人生的道路怎样走?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修养?我们的前人给大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华文化宝库中有极丰富的经验和心得,教诲后人如何度过人生的征途,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艰苦奋斗?如何得到幸福和快乐?在文化宝库中都能找到明确的答案。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把它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把它发扬光大,就能走出一条宽广的人生大道。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经典,众家的名典名录,古代诗词歌赋及文章史记,都渗透着人生哲学的深刻道理。我读过很多古文和现代人写的文章,都通篇和反复的介绍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人生修养的道理。内容繁多而复杂,每一项又都能详解和举例多项内容,可以写成许多本书籍。一个人能在有生之年,学会、掌握、熟记、运用,这么许多做人的知识和修养,心得和体会,并要在为人处事中用得恰到好处,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认为,以上所说的优良修养,只是文人墨客们根据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写成文字留给后人去学习和鉴赏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把那么多的优良品质容集于一身,那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了,这种神仙一般的完美的人不可能出现的。然而,一个人应该做的是:一生追求更多的优良品质和修养,力争做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有人说,人的一生追求有五种东西: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权利;更显赫的名气,更美好的家庭,更聪慧的子女。这种追求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的确,一般人都在为此奋斗,力争有一个完美的结果。然而,一般人为之追求的目标往往达不到,因为,目标是移动的,不是固定的。目标向高处升迁,追求也随之升迁,永远达不到满足。这就是我把五项追求前面都加上一个“更”字的意思。人的这五项追求是生活的动力源泉,有追求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实践,有实践就有结果。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哪?总是不尽人意。“看破红尘”的人很少,模糊一生的人多。
人生最终的追求我认为是幸福和快乐。不同的人对幸福和快乐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使他感到幸福,感到快乐的满足条件也不同。但是,人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却是一样的。有人感到成功是幸福,有人感到为目标的实现而忘我的工作过程就是幸福和快乐。不管怎样,一个人所追求的就是自己的满足感,幸福感,快乐感。其它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生态度是个人对待人生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人生态度包括人生认知、人生情感和人生意向三种成分。人生认知是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人生情感是对人生的内心体验和评价。人生意向是人生的行为趋向。人生认知是人生态度的重要基础,人生情感是人生态度的核心成份,人生意向是人生态度的最高成份。一个人怎样认识人生,就会产生对人生的不同感受,就会怎样对待人生。
我所说的这句人生牢记的话包括四层意思:
第一层,人生应该是学习的人生。
我认为,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人从娘肚子里生出来之后,只有吃、喝、拉、撒、睡、哭是天生的,其他的一切本领全靠学习才能得到。学习是贯穿整个人生的每时每刻,学习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人要在世界上生存、生活和发展,就不能不学习。懂得如何学习,人生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学习也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抓紧进行的事,否则,在这飞速发展和充满竞争的人类社会里生活,一时不学就会掉队,就要被淘汰。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艺多不压身,书到用时方恨少,都是重视学习的佳句。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中也收录有此句。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学习贵在勤奋刻苦。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更何况是现在文化、理念更新很快的时代。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遥远的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苦难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走向成功。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只要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也能走向成功。这句诗可以做为座右铭来激励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学习上哪怕不聪明,但是只要勤奋,就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
毛泽东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在学习知识中,一要痛下决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非把知识学到手。二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三要有耐心,知识需要积累,知识需要承上启下和相互衔接,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四要有自强心,在学习知识时,要变被动吸收为主动索取。争强好胜是一个学者必有的个性。吃苦耐劳是一个学者必有的精神。追求知识的完美是一个学者必有的品质。
人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知识积累的渠道是什么?我总结出有以下五种途径:
1)向父母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从出生开始,直到上小学,你的大部分知识是父母教的。所以说,孩子的身上无不打着父母的烙印,例如:性格、脾气、爱好、习惯、特长等。
2)向老师(包括师傅)学习。从上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都有老师教授,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知识积累阶段。
3)从书本中学习(包括:各类课本、图书、报刊、杂志、媒体)。这是最重要的知识的来源,我们所学的知识有60%-70%是来自书本。在学校里有老师领着学习,特别在你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从书本上学习,自我学习就更显重要,知识的获得就更需要从书本中学习。所以,我们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要学会读书,要学会读进书,要学会读懂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无限的神奇和乐趣。
4)从社交中学习(包括向朋友、同事、同学、兄弟、姐妹学习和相互学习)。有“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臭皮匠出个诸葛亮”、“交谈出真理,抬杠长学问”之说。社交也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有的人忽视社会交往的作用,不愿意交朋友,不愿意向别人学习,不懂社交增长知识的重要。书本上主要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社交学习的是现实社会的知识。社交活动是一个人学习现实社会知识的最好途径。
5)从个人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从生活中学,从社会实践中学。靠自我的感悟,靠自我的观察,靠自我的总结。
学习知识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我们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应该会是比较艰难的人生路程,但是在这个路程中,你会学到了许多道理,而且也会让你成长。在面临学习的人生,应该勇敢的去挑战,去探索人生的未知解。你应该放宽心胸,平静的去努力。
现今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过去有认为改变思维的学习就是好的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的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为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学以致用。
第二层,人生应该是思考的人生。
“思考”是什么。用老百姓的话说,思考就是想东西,就是人们在遇到事了,想想该怎么办,就是人们碰到问题了,想想该怎么解决。然而这只是通俗的说法,当上升到哲学的角度的时候,“思考”的含义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思考是人对意向信息的加工。思是想,是动脑,是接受信息。考是敲击,是推敲,是分析推理。人的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容的加工。如: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
在哲学课本上定义思考是:思考就是主体将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在头脑中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只有通过这一改造制作,才会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我们从汉字的造字中去解析“思”字的时候,我们发现思的上面是一块田,田者纵横交错,正如我们的思想,下面是颗心,所以思的解释是:用心进行对问题的拆解分析和重新组合,然后为自己即将出口的话负责。有人认为思考是头晕,头痛,心神不宁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思考是创造,行动,实践的前导。看来要对思考进行思考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毕竟还有很多人对思考进行过思考。
思考起源于思考主体对某事物的矛盾或者对某事物的目的。过程包括:对思考对象的扩大了解、找出问题、分析矛盾、思考解决办法的不断螺旋上升过程。思考可根据其产生不同的效果而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比如:"批判思考"、"系统思考"、"创意思考"、"逻辑思考"、"水平思考"、"垂直思考"、"图像思考"、"逆向思考"、"正面思考"、"负面思考"...等
古希腊文人苏格拉底说过:“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缺少思考人生。犹如鸟儿没有翅膀,终究会被陆地上的野兽吃掉;缺少思考犹如沙漠的鱼儿,终究会被烈阳晒干;缺少思考犹如湿地上的枯叶,终究会被土壤埋葬。
我不知道缺乏思考到底会怎样,但是我觉得,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人,懂得思考的人,才是真正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始终对整个社会环境进行适应,而这样的适应需要我们用心思考,这样我们才活得自然。
我们有很多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在我们不经意间的思考中产生了。当然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会看,会听,会判断,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知道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人生,怎样给自己的人生定义,我们自己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我认为思考是人的本能,是人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所感悟,才会拥有大智慧,才能成就大事业。各行各业成大事者,都是善于思考的人。牛顿善于思考,才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巨著;达尔文善于思考,才完成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善于思考,才提出了相对论,对近代物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把我们的生活的宇宙看成一个大整体,而我们人类就是组成这个整体中的一个微小微粒。这个微粒世界是只属于我们人类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我们在其中摸索,我们在其中创作,我们在其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理论,我们在其中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就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在这个微粒世界中生存下去,让自己去发展,完成自我升华,而整个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思考,然后行动,再思考再行动。这就是思考。
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充分利用好“上帝”给予人类的发达又健全大脑,要会思考,善于思考,要收集各种信息,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前进的正确方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顶点。
第三层,人生应该是思维的人生。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思维。人是有发达的大脑的动物,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人在直立行走以后,大脑逐渐发育起来。人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特别精妙的神经司令部,世界万物中是独一无二。它由一万亿多个脑细胞构成。其中:有1000亿个活动神经细胞,9000亿个起隔离、滋润活动细胞作用的其它细胞。而在1000亿个神经细胞上,每个细胞又可以生出2万个“分支”。这个数字也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恒星的数量。人脑中不同状态总数高达2的10次幂。这个数大大超过了整个宇宙的基本粒子的总数。人类大脑无疑是生物史上最伟大的成功,人的大脑的潜能是高深莫测的。我们每个人要学会使用大脑,学会思维。人们对这种思维潜能的开发,现在说来还是微乎其微。一般人只开发潜能的2%,智力较好的人只开发潜能的2—8%,爱因斯坦也只开发了潜能的12%。人的大脑潜能非常大,越使用大脑,人的智能就越高。有科学家说:“人的四肢,人的头脑,越用越灵。相反,不磨练,时间长了就会生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什么是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指人通过感知获得的信息,在表面现象和初步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进行信息的再处理,即根据需要,产生新的构想和设计,然后付诸实际,从而达到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目的。
思维是人的一种脑理活动,是人的大脑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或称系统工程,进一步讲是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对各种信息进行系统的处理过程。思维是人类区别其它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地球上的千千万万种动物,其中很多都具有人类自身所达不到的本领。人类之所以能够征服所有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并非依靠自己的肢体,而是依靠人脑所具有的思维。
思考与思维的区别:思考:大脑神经的一种生理活动,人类通过它去认知或者去建构这个世界“现象背后的真相”。指理性认识的过程。 它是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思考,主要用于学习方面。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进行思考的方法、模式及范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先有思想再有思考后有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有三个层面:1、大脑层面,又称显意识,语言心;2、心性层面,又称潜意识、自性心;3、元神层面,又称深层潜意识,本源心。思维、思想、思索、思考,可以理解为大脑受意觉的支配,对眼、耳、鼻、舌、身五觉捕获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归纳、判断)的过程。而想,这个词就不能单纯理解为大脑的意识活动,而是要包括心及骨子里,即潜意识在想,深层潜意识在想。
我们的思维是在对信息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考的活动基础上,对于信息的再处理,从而产生新的构想和和结论。现在,人们已经总结出多种思维方法,诸如: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聚合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辩证思维、变形思维、定向思维、……等等,不少于上百种。现在最为推崇的是创新思维,当今是最需要我们打破思想的禁锢,大力提倡创新,为改革开放多做贡献的时候。
第四层,人生应该是智慧的人生。
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智慧就是聪明才智。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创新智慧,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智慧已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
佛教对智慧用语叫做“般若”。“般若”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意译“智慧”,就是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能。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的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显现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悟道的时候,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
智慧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现代人智慧,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智慧越发达,人生就越是获得莫大的满足。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解人生,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要立稳脚跟,要顶天立地,要勇往直前,要在征途上有所作为,要向高峰攀登,要到达人生的光辉的顶点,不仅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雄壮的体魄和不屈不饶的精神,而且还需要我们有头脑和智能,要学会生活,要学习知识,要增长本领,要善于思考,要勇于把思考提升到思维高度,要积极创新,要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复杂的生活实践,,使自己有一个幸福、快乐、自由自在、圆满而无憾的人生。
第九句话:“为人民服务”其乐无穷。
读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备受教育,深受启发。这篇著作文字不多,却充分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为谁革命、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读来格外激动、倍感亲切,让我从思想上、心灵上重新接受洗。在目前新形势下,重温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是对共产党人的教育和鞭策。
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其中有这么一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毛主席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坦白直言了共产党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既然是为人民工作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错误和缺点。希望我们的政府能放下架子真正走到群众中来,为群众谋福利,只要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群众是会万分的拥护的。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1)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我们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2)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要密切地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和人民群众建立鱼水般的关系,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了解并反映群众的情绪、群众的疾苦、群众的愿望和要求。4)关心群众生活,要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切身利益问题。5)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实现自身的利益,依靠群众自己解放自己。6)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就是对的、正确的,就要坚持;反之,则是不对的、错误的,就要改正。7)一切权力归人民,党员干部要为人民用好权。做到勤政、廉政,为人民服好务。
提起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我又想起在文革初期,大家经常学习和背诵的“老三篇”,那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工人还是学生,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人人都能背诵出来。老三篇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说:“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主席的老三篇通篇就是一个思想,要“为人民服务”,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大众干事,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内涵是:⑴助人为乐、⑵爱国精神、⑶热情似火、⑷默默无闻、⑸勤俭节约、⑹无私奉献、⑺爱岗敬业、⑻热爱劳动、⑼忠于革命,忠于党、⑽钉子精神、⑾螺丝钉精神、⑿“海绵”精神、⒀干一行爱一行、⒁知恩图报。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精神在生活上,指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学习上,指挤时间刻苦读书的钉子精神;在工作上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主人翁意识;在为人处事上, 指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雷锋是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他的各种优点,至今还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榜样。
郭明义,鞍山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液大约是6200毫升,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郭明义已累计献血6万毫升,(平均每次献血1.1升,每年献血2.7次).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液量的10倍多。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郭明义资助贫困儿童,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他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为了挤出钱资助贫困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不吃午饭;上个世纪90年代,献血给点营养补助,这个钱他也捐了;连组织上给的各种奖励钱,他也捐了出来。收入微薄的郭明义资助了100多个孩子。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当时的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郭明义离开部队那么多年了,郭明义干工作依然是这股子劲头。郭明义总是说: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郭明义说,看到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总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郭傻子”并和他站到了一起: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郭明义爱心联队”。齐大山铁矿有职工2000多人,参加郭明义各种爱心组织的超过1000人,几乎占到全部职工总量的一半。郭明义从小到大,雷锋一直是他的榜样。做雷锋传人,就要立足本职、奉献岗位,在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中收获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郭明义有一句激动人心的话:“别人都叫我‘郭傻子’,他们问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可以说,郭明义就是当代的雷锋。
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解释为,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为人民忧,为人民愁,为人民大声疾呼,始终矢志不移,真正做到了忧在百姓前,为人民鞠躬尽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向历代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学习,汲取其精神滋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并代表着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且慢行乐,切勿忘忧,更不能大肆挥霍,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为一己之乐,造成百姓之忧、国家之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它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感情,它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无私奉献,以至于献出生命。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没有雷锋、郭明义那样的光辉事迹,也没有像范仲淹那样的为国为民的壮举。但是,我们的一生只要做过一些对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无愧我们的人生。
我说,“为人民服务”其乐无穷。其乐无穷,出自《抱扑子·畅玄》:“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君子饮酒吟》:“家给人足时和岁丰;筋骸康健,里闬乐从;君子饮酒,其乐无穷。”其乐无穷,穷,穷尽,完结。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做某一件事,感到乐在其中。我把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是想说明,人的最大的欢乐是“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人一生中有多少钱财,多少名誉地位,多少官职权力都不重要,这些都是过眼烟云,死后一切全无,什么也带不走。唯独人生的快乐是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什么是人生的快乐哪?我认为就是得到人生的满足感,就像看一场足球赛,中国队赢了感到痛快、满足、快乐,甚至高兴地评论这场球“踢得好,你看×××踢得脚法多好!”中国队输了感到郁闷、诅丧、烦恼,甚至不满足这场球,“踢得是什么呀!你看×××的一双臭脚!”看一场球是如此,更不要说人生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了。人生追求的是“快乐”,追求的是满足感,看一场赢球是快乐,听一场相声是高兴,观一出喜剧也是兴奋,但这种快乐都是暂时的,只有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为大家做出一点贡献,为别人做了一些事情之后,你得到了满足感,得到了快乐,才是发自肺腑的、终身难忘的、痛快淋漓的快乐。因此,我说,为人民服就是其乐无穷。
第十句话: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解释是行善得好报、乐报,作恶得苦报、坏报,不会没有报应,终究会有报应的,只是时间有快慢之分别。这是民间谚语,亦简作“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善恶必报,迟速有期”。还有谚语“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报应有早晚,祸福自不错”。《昔时贤文》中收录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增广贤文》也收入这一条。在著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中有一首诗说:“人生虽未有前知,祸福因由问谁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传,湛湛青天不可欺。”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说:“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元代刘君锡的元曲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说:“休将奸狡昧神祗,祸福如同逐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一支曲子《飞鸟各投林》说:“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是说明了善恶有报的道理。
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佛云:“凡因皆有果,凡果必有因。欲求善果,须种善因;欲免恶果,须除恶因。既种善因,自有善果;既种恶因,必遭恶果。”佛又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未到。”佛再云:“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也就是,《龙藏?优婆塞戒经?业品》中所说的:““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为善或为恶,到最后终究是会有报应的,只是有些来得早,有些来得晚而已。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最爱用这两句俗语,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人生命运的好坏是不能先知先觉的,任何算命的方法也都是无法预测准确的。但是,人生命运却要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行善者好报,行恶者恶报。也就是说,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多做对人们有利的事。不做坏事,不做恶事,不做对人们不利的事。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已经成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谁做了好事,上帝是会赐给你幸福和快乐。谁做了坏事,最终逃脱不了上帝对你的惩罚。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人民大众。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心吊胆的人生与内心坦荡的人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天理报应,丝毫不差,明白此理的人就能洞察天机,就能成为真正的智者,善心常在的人就是人世间的得道之士啊。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现在,有些年轻人,怕吃苦,好享受,不求上进,不好好学习,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没有钱,就向家长要,要不来就“骗”,骗父母的钱,骗亲朋好友的钱,骗同学的钱。当骗也骗不到的时候,就开始“偷”。偷父母的,偷同学的,偷亲朋的,偷邻居街坊的,偷老师的,进而发展到社会上去偷。偷也偷不到了,就去“赌”赌博撞大运,可谁又知道,越赌越穷,欠别人一屁股两肋的账,走投无路时就发展去“抢”了。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孩子以为,只要不暴露,别让别人知道,干什么坏事都不要紧,没有人知道和追究。殊不知,“离头三尺有神灵”,你做的那些坏事一定会被人们发现的,一定会得到法律的制裁的,杀人的偿命,欠债的还钱,即使一时抓不到你,也让你惶惶不可终日,生不如死,最终也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
跋
我总结的这十句人生应该牢记的话,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我以前给大家的文章和信件,都离不开我对人生的这些基本看法,它是我多年实践和做人的准则。我写这些话的目的,一是给中专学生们听的。让他们认真对待人生,认真对待自己,认真对待生你养你的父母,认真对待亲朋好友的希望,认真走好生活的每一步,不犯或少犯错误,顺利而轻松的走完人生的旅途。二是总结给自己听的。自我教育,自我补充。人的一生怎么走,当你走过之后,回过头来,看一看,回顾一下,自己的路走得对与错,得到人生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在人生最后的老年道路走得更好些,让余生更光辉灿烂,也对后人有一个好的交代。
对于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我提倡的不仅是读文章,而是要“品”文章,要“悟”文章,不是看文章表面说了什么,而是要“品”、“悟”文章其中的味道,因为,就像红楼梦所写的那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只要把味道“品”到了,道理“悟”清了,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