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日记

为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而作

作者:电机系高01  裴惠林

(全部插图由电机系企02班叶大田绘制提供)

记忆年少“长征”长,青春豪气信若狂。

历尽征程多磨难,前路欣然似康庄。

1966年12月清华学生分别步行串连到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等革命圣地。

高 0 班步行串连从北京到太原(因通知停止串联,未能到达革命圣地延安)的同学有:

姜毅、裴惠林、黄立培、王治本、邱思渝、吴光林、朱鹤年、杨冀平。

企01班:刘蜀仁(女)、企02班:王普、张巨洪、叶大田(女)、电001班:苏鹏声。

YAbts.jpg (101289 字节)

高 0 班步行串连到革命圣地井冈山的同学有:

韩德威、吴元、 范全义、王钢、 高杨、杨正来、杨志军

jgs.jpg (54002 字节)

说明

196610月,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如火如荼的时候,毛主席号召红卫兵大串联,全国红卫兵掀起了大串联活动,一时间,全国火车极其紧张,火车上别说坐上座位,就是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很多红卫兵没有地方站,就站在座椅背上,足足坚持了一天一夜,坐火车简直是遭罪。

正由于是这样,所以大连海运学院学生,创建了徒步串联的好形式,全国很快就形成徒步串联的高潮。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也组织了徒步串联队,当时叫“长征”。我们计划从北京走到延安。但走到太原,由于接到通知,黄河封冻了,当时黄河上还没有大桥,只能用船摆渡过江,冰冻刚刚一层,船过不去,人也走不过去,黄河两岸积满了徒步串联的红卫兵,接待告急,通知太原徒步串联的红卫兵不要再向前走了,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结束了这次“长征”活动。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不是每天都要写,只要有什么比较重要的活动,自己有什么新想法、新体会,我都要写一篇日记把它记下来。长征是我的重大活动之一,所以,我留有比较完整的日记。但是,由于当时既要走路和休息,又要把每天的活动用日记记录下来,很是匆忙,所以,日记写得很简单,只记录大事件,记录的也比较笼统。现在,我根据原有的日记,加上自己的回忆,对它进行重新整理和补充,就完成了这样一篇大约4万字的“长征”日记,以供大家回味那一段历史经历。我认为,不能提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全盘否定,就拿“徒步串联”这个英明决定吧,就应该肯定,它不但锻炼了我们的体魄,陶冶了我们的情感,而且,还加强了我们对劳苦大众的了解,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辛的体会和理解,更加增强了我们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终身的决心。

虽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情感交流的冲动,也没有与老区乡亲的促膝谈心的细节,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鉴赏,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激烈表现,然而,就在这平淡无奇的叙述中,能够体现出一群追寻进步的青年的热情、追求、探索和亲身实践的欲望,就足以让人回味和感动。正如毛主席在伟大诗句所说的那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写了一首《忆长征》的诗,以表达我的心情:

记忆年少“长征”长,青春豪气信若狂。

历尽征程多磨难,前路欣然似康庄。

这篇长征日记写事的情节较多,写人,写长征队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战友的情谊和同志思想交换的事物比较少,这是一大缺憾,今后,我将努力把这些补上,也请和我一起参加过长征的学友共同回忆,补齐这些不足。

作者2011510日于武夷花园

 1966年11月15日(晴)

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进行红卫兵“大串联”,刚从南方回到北京。同学们见面之后,都有些兴奋,我与同学们谈论着串联的经过,总觉得收获不小。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感到全国“文化大革命”的形势一片大好。这一次串联,是我第一次离开北京,到祖国各地参观学习,了解文革的情况,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新鲜、美好和奇特,就好像游历在甜美的梦境一般。这次串联,我和黄立培俩人,先后到了天津、济南、南京、上海、南昌、贵阳、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几乎把中国转了一大圈,对全国的情况有了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就在前两天,我们在西安,碰见了同样在西安串联的姜毅、王治本等同学,当我们看到报上报道的“大连海运学院学生徒步串联,从大连走到北京”的新闻,非常受到启发和鼓舞,我们就决定立刻回北京,也组织一次徒步串联活动,从红色北京走到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赶回北京之后,今天正式提出这一设想,向全班同学发出号召,自愿报名参加。由于现在班上在北京的人数不多,大部分人都在全国串联,留下的只有十来个人。今天初步报名的除了姜毅、王治本、黄立培和我之外,还有邱思渝、吴光林等人。大家一致赞同我们的提议。

 1966年11月18日(多云)

今天我们班又有朱鹤年和杨冀平两人报名参加长征队,这样,我们班上就有八人。需要提及的是杨冀平同学,她作为一个没有吃过苦的南方姑娘,身体柔弱的女同志,能有勇气报名参加长征,从这一点讲我就是非常佩服的。因为,这次“长征”是在冬天,需要防寒防冻,衣服、被子褥子都要带的很多,无形中增加每个人的负担,再加上路途遥远,翻山越岭,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光凭一点革命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周密考虑,细心安排才是。

有人说:“大冬天的到寒冷的山西、陕西两省,一路又都是山区,路难行地贫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是的,其实我们就是在自找苦吃。要革命就要有点自找苦吃的劲头,就要经受各种锻炼,要到大风大浪中去接受考验,从中学习到革命真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锻炼自己的身体,以适应将来革命工作的需要。

正当我们为在京人员太少,组不成长征队而犯愁的时候,今天又传来企02班将有五、六人参加我的长征队的喜讯,我高兴坏了,看来我们组织的长征就要实现了。

 1966年11月20日(晴)

为了摸一摸徒步行军的滋味,为以后的长征积累一点经验,我们商定,今天试着走一走,从清华走到八达岭长城。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班有姜毅、王治本、黄立培、朱鹤年、邱思渝、吴光林和我,一共七个人,五点钟起床,背上昨天准备好的干粮和水,从宿舍11号楼出发,出清华东门,沿着北京西直门到张家口的铁路线,一路北上。我们知道,到八达岭长城的路线,铁路是最近的,而且,铁路边非常清静,除了不时有火车开过之外,没有过往的其它车辆,沿路风光也非常不错。

我们大家都非常兴奋,一路说一路笑,不断地开着玩笑,我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走起路来很轻松。不一会就过了“清河”车站,经“唐家岭”“半壁店”等火车站,来到“沙河”车站。大家决定休息一下,在车站吃早饭。说是早饭,实际上我就带了两个馒头、两个窝头、一包咸菜和一行军壶水。大家带的也几乎一样,根本没有面包和香肠。但是,我们吃起来都是那么香甜。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馒头,一点咸菜,喝了几口水就算了事。

大家吃完后,又开始上路。经过“昌平”车站,来到“南口”车站。南口是进山的路口,过了南口再向北走,就开始进山了。由于铁路进山后就要走“之”字形,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走成“之”字上山。我们离开了铁路,走上通往八达岭的公路。

公路是沿着山沟盘旋上山的,山沟中间是一条小河,河中有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小河两岸是起伏的山峦,风景十分优美。我们一边玩耍,一边沿公路向山上爬。有时还有人下到沟底,用清凉的泉水洗一洗手,洗一洗脸,感觉清爽无比。

顺着山势一路向上走,走到山坡上,向西一拐,不远就来到“青龙桥”火车站。青龙桥车站有一座中国铁路创始人“詹天佑”的铜像,詹天佑工程师在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北京至八达岭铁路)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明了火车“之”字上山法和火车的自动挂钩法,号称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的创造精神极大鼓舞着我们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我们要好好向他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了青龙桥车站向西北走,不太远就来到八达岭长城的脚下。今天是星期日,到这里游玩的人很多,熙熙攘攘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一看商店里的钟,时间已经11点半还多了,决定先在山底下吃饭,然后再爬长城。我到小卖部买了一个面包,再加上一个馒头和咸菜,饱饱地吃了一顿,又喝了点水,休息了一会,就进公园门开始爬长城。对于我们红卫兵来说,公园是免门票的,坐公共汽车是免票的,坐火车也是免票的。

一进大门,迎面有一块大牌子,上面用中文和英文写着介绍八达岭长城的简况,我记不太准确,大概是:“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独具代表性。该段地势险峻,居高临下,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是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和交通要道。

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的。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顺着长城那蜿蜒起伏的马道向上攀登,先上东面的城墙。我一边向上爬着,一边观察长城的建筑结构。八达岭长城城墙高大约6~9米,平面呈梯形,顶宽大约5米左右。可以十人并行;城面上用大块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城墙沿山势而建,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是垛墙,垛墙为迎敌面,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外宽内窄,观察面大。每个垛口下留有射洞,便于战时射箭或投石。内侧是女儿墙,内侧高外侧低,便于排水。长城每走一段就有一座敌楼,八达岭长城大约有敌楼40多座,每个敌楼都分有上、下两层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库房。从建筑的宏伟和结构的精美来看,长城都堪称世界一流,简直是“巧夺天工”。可想而知,在古代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全凭老百姓的一双手,在重峦叠嶂的山上,建造人类最伟大的工程,蜿蜒数万里,真是了不起,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我们站在高高的敌楼上,向西北望去,就见长城外一片郁郁葱葱,长满了树木和草丛,还有农民已经收获之后留下的庄稼地。远处望去,隐隐约约的一片水面,那是解放后修建的“官厅水库”。风景真是美极了。

当我们向外瞭望时,发现了烽火台,又称墩台。据说,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约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当敌人进攻时,烽火台上就点燃烟火,把消息迅速传递到守军将领,并转报上一级主管部门。烽火台与长城组成了一个纵深防御网。

爬完东面长城下来,再爬西面的长城。西面城墙是一个大陡坡,攀登起来非常费力。我们谁也顾不到谁了,每个人都低着头,用力地向上爬,爬一段休息一下,扶着墙壁嘴里喘着粗气。当我们爬到这段长城最高处时,虽然有些累,但我们的心情是非常兴奋的。远望着连绵不断地长城,真像一条巨龙正在崇山峻岭中腾飞。朱鹤年在我们班是个“诗人”,他用略带沙哑的嗓音,朗诵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清平乐六盘山诗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我们到了长城也当了一回好汉。

下到八达岭公园门口,我们一看时间已经快四点了,我们需要往回走了,要不然赶不到学校吃晚饭了。我们一路下山,来到南口火车站已经五点多了。我们真是累极了,走路也慢了,两腿已经拖不动了。为了能赶上学校的晚饭,我们决定坐一段火车。南口到北京西直门的火车是五点半开车。在车站等了一会,我又吃了一个窝头,喝了点水,火车就来了。我们乘车到 “清河”站,赶到清华已经是七点半了,还是没有赶上吃晚饭。

今天,经过步行到八达岭的试炼,我们有了不少收获,最大的体会就是:长征中每天一定不要走得太远,大约70—80里为最好,走得也不能太快,否则,人会太累,影响第二天的行军。 

1966年11月22日(晴、有风)

今天,所有将要参加“长征”的同学开了一个会,确定我们这次徒步串联的问题。决定如下:

长征路线:从北京走到延安。

长征队队名:清华大学红旗长征队。

长征队队长:姜毅,副队长:王普

长征队人员:

高01班:姜毅、王治本、裴惠林、黄立培、朱鹤年、杨冀平(女)、邱思渝、吴光林、

企02班:王普、张巨洪、杨启文、叶大田(女)、

企01班:刘蜀仁(女)、

企002班:苏鹏生。

还有:叶大田弟弟叶大忠,王普表弟朱克宁,共计十六人。

长征所必带物品:一床被子,一个褥子,一件棉大衣,除去身穿一套衣服之外,还要带一套换洗的内衣内裤,水壶一个,小书包一个。其它还需要什么,自己分头准备,但一定要尽量少带。

为了路上宣传的需要,还要制作四块小展板,上面贴上宣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图画。这个任务由王普和企02班同学负责。需要印制队旗一面,由姜毅负责。还需要缝制几个可以背在身上的米袋,从食堂买点米带着,以备路上应急之用。由三位女同学负责。为了路上生病应急的需要,要到校医院要点急需的药品,由我来负责。

长征出发日期:暂定11月29日(星期二)。

1966年11月23日(多云,有风)

昨天刮了一天风,今天气温急剧下降,已经很有冬天的寒冷的劲儿了。今天我在校图书馆里呆了一天,主要查看长征沿途经过的文化古迹、革命圣地和英雄事迹的历史资料,有的还作了记录。

1966年11月24日(晴)

到校医院准备长征中所需药品。我向医生要了土霉素、消炎片(SP)、扑热息痛、APC片、肠胃消炎片(SG)、酵母片、胃痛片(氢氧化铝)、红药水、紫药水、医用酒精以及纱布、绷带、药棉和橡皮膏等。几乎快装半书包了。

1966年11月26日(晴,有二、三级风)

今天是毛主席第8次接见红卫兵。我们在学校的全部人员,都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标兵任务。所谓当标兵,实际上是用人把天安门广场分隔成很多方块,全国各地来的红卫兵进入方块后,只能在自己方块内活动,我们就是那个人墙。为了防止毛主席走出天安门城楼后,红卫兵向天安门方向拥挤,人墙由三道人员拉成,外面两道是由我们这样的红卫兵组成,中间一道由解放军战士组成,三道防线,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不到九点就到了天安门广场,并且已经到达指定地点,我们被分配在国旗的旗杆北面不远,是这次标兵的重点位置。各地来的红卫兵陆陆续续进入我们布好的方阵里。我们站在广场上,感到天气已经很凉了,我们不敢在广场上坐下,因一坐下就冷得浑身发颤,只好在原地蹦一蹦,活动活动。我看到在各地来的红卫兵中,有不少人还穿着单衣单褂,有的还光着脚穿着拖鞋。难道他们不冷吗?不是的,这么冷他们都不回家乡,主要的原因是在北京等待毛主席的接见。再加上南方人的确要比北方人经得起冻。

过了一段很难熬的时间等待,终于上面传下话来,全体标兵站好位置,面朝北背朝南,手挎着手,拉好防线。我们这样做了,手挽手拉好严阵以待。

又过了有半个小时,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频频向红卫兵们招手。这时,整个天安门广场沸腾了,红卫兵手举毛主席语录,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广场上形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这时,广场上的红卫兵都向天安门方向拥,但被我们拉起的防线阻挡,不能越过界限。在我的背后是数以千计的红卫兵向前挤压,身前是由解放军战士和学生标兵组成的两道人墙猛顶,我们夹在中间都喘不过气来。大汗一会儿就湿透了内衣。当毛主席走进天安门后,红卫兵才平静下来,我们才能好好的喘几口粗气,差点没有把我挤死,半天也动弹不得。这样一种经历,也可以算作一种锻炼吧!

1966年11月29日(晴)

今天是我们长征队出发的日子。早上六点钟起床,然后,打点行装,准备上路。我打好了自己的背包之后,就到食堂吃早饭。顺便多买了三个馒头和一些咸菜,作为路上的午饭。我背上背包试一试,还真是不轻。我的全部行装是:一床被子,一个褥子,几件换洗的内衣内裤装在一个枕头套里,晚上睡觉可以当枕头,一件大衣平时穿在身上,热了时,把它脱下来,卷成一个圈,捆在背包的上面,身上左边斜挎着小书包和分配给我带的米袋,我的米袋就有5斤,右边斜跨着水壶,为了路上宣传需要,我还在背包上挂上一个新疆手鼓。全部家当上称一称,一共26市斤。要知道,远路无轻担,26斤实在已经不算轻了。我的背包还算较轻的,据说张巨红的背包有32斤重,光米就有十来斤。他们还在人民画报社借到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照片展板,展板共三块,每块大约.500毫米×.800毫米大小,上面有十多张照片。展板由三个人背着,王普一块,张巨洪一块,姜毅一块,走路时把展板挂在背包上。

7点半,我们背好背包,到11号楼楼口集合,准备出发。我们在鲜红的队旗下,排成一排,高举毛主席语录宣誓:我们要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定完成这次长征活动。

终于,一切活动结束后,我们跨出了“长征”的第一步。我们排成一队,由王普表弟朱克宁举着印有“清华大学红旗长征队”的队旗,走在最前面,后面是姜毅、王治本等,三个女生走在队伍中间,我和黄立培断后。经二校门,出校西南门,直奔中关村。从中关村一路向南到丰台西,再向西拐,走不多远就来到著名的卢沟桥。由于是第一天行走,比较兴奋,走路也轻松,所以走的比较快,只在六里桥休息了一次,喝了一些水。

走近卢沟桥,远远就看到桥东头矗立着一个碑楼,走近一看则是清朝乾隆皇帝题写“卢沟晓月”四字的碑,字体苍劲有力。卢沟桥横跨在永定河上,桥长大约200步。它始建于金朝,明朝重修。清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后来又重建。解放后,几次修护,才成现在这样。桥面上走着汽车,是出北京向南的必经之路。

我们就在这里休息吃饭,顺便在这里玩一玩。吃完饭,我们就上桥浏览。听说,卢沟桥最著名的是石狮子,我数了一下,在桥两侧石雕护栏中,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大约有五百多个。据说,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吃奶的,有回头抱着的,有背着的,神态和颜色搭配得很好,数量数不完。民间传说:这是鲁国公输班(即鲁班)的神妙雕刻啊。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卢沟桥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卢沟晓月”从金朝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欣赏完卢沟桥美景,我们坐下来休息,小朱子(为了叫着方便我给王普表弟朱克宁起了个外号)问我:“七七事变是怎么一回事?”我给大家讲起了“七七事变”。

在卢沟桥的东面就是著名的宛平县城,是明朝建造。日本发动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占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在宛平城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路军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据说,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29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华全民族从此空前觉醒,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过卢沟桥向南拐,一直向南走,我们就来到第一个宿营地“长辛店”。到达长辛店的时间才四点多钟。长辛店红卫兵接待站是在街中心的一个小旅馆里,房间里都支起了通铺,我们安排好住处之后,放下行李,就整队到长辛店火车站参观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旧址。

长辛店火车站在镇西面,被四周的小土山包围着,山上全都种植着松柏树和其它一些小树,环境优美而庄严。仿佛是对在二七大罢工死伤的英雄的敬慕。火车站内北面有一片空地,据说,就是当年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集会的地方。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长辛店也派代表参加。但在开会前夕,直系军阀吴佩孚竟下令禁止开会,工人们对军阀的无理行动,表示极大的愤慨,决定照常召开成立大会。2月1日吴佩孚派军警包围会场,到达郑州的大会代表冲破了军警的阻拦,进入会场,宣布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开会不到15分钟,即与军警发生冲突。会后,反动军警又包围了代表的住处,监视代表行动,占领、封闭、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的会址。当晚,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京汉铁路全体总罢工,提出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为了便于指挥斗争,总工会移至汉口江岸办公。共产党人项英等是领导罢工的负责人。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京汉铁路的3万名工人秩序井然地开始罢工。所有客车、货车、军车一律停驶,京汉铁路立即瘫痪。北京长辛店就是罢工的重要地点之一。

在罢工中,恼羞成怒的吴佩孚在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调集军警血腥镇压工人。2月7号,吴佩孚派兵包围了江岸分会,疯狂屠杀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员,并逮捕了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样谦。军警把林祥谦绑在电线杆上,挥舞着屠刀,逼迫他下令复工。林祥谦视死如归,厉声答道:“上工要总工会下令,我们的头可断,工不可开!”在被刽子手砍掉双臂后,林样谦仍不屈服,最后壮烈牺牲。当晚,共产党员、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施洋被秘密杀害。施洋身中三弹,牺牲前仍高呼“劳工万岁!”“杀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在江岸工人遭屠杀时,长辛店、郑州等沿路各站的工人也遭到了逮捕和镇压。长辛店铁路工人也有多人被捕和被杀害。京汉铁路总工会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保存力量,才忍痛下令复工,大罢工宣告结束。

“二·七”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又一次壮举,它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为我党建立同其它革命力量的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条件,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回到红卫兵接待站,我们分头打水烫脚,已经有五、六个人脚上打了泡。我叫他们洗好脚后,拿一个针,把针尖用火柴烧一烧,用针尖把泡刺破,把里面的水挤净,然后再涂上紫药水就好了,紫药水的作用主要是把干和消炎。

今天一共走了有六十多里。

1966年11月30日(多云)

队伍七点半多从长辛店出发,顺着京广公路一路南行。上路后,昨天脚上打泡的同学,今天走起路来就不方便了。小朱子也不打队旗了,走起路还一瘸一拐的。三个女生开始还在队伍中间走,不一会儿就跑到队伍后面去了。三个人都打泡了,走起路来脚底下生疼,脸上笑模样也不见了,嘴也撅起来了,默默地跟在队伍的后面。我的脚没有打泡,主要是我穿的鞋袜好,我穿一双解放鞋,既不大也不小,大了走路时脚在鞋里逛荡,容易摩擦出泡来,小了更不行,挤脚容易使脚变形,走不了长路。另外,我穿两双袜子,贴脚穿一双棉线袜子,可以吸汗和增加柔软性,外面穿一双尼龙袜子,我穿的是朝鲜生产的尼龙袜,这种袜子比较厚,既能保暖又耐磨。两双袜子一搭配,又舒适又暖和又跟脚,所以,我打泡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中午走到窦店镇吃中午饭。吃的是从长辛店红卫兵接待站带来的两个馒头和一些咸菜。然后继续往南走,到下午五点多钟才终于到了涿县,这里的红卫兵接待站是在一个小学的教室里,我们有几个人放下行李后,就去参观涿县著名的宝塔。我们走到宝塔近前,看到宝塔在一个小土丘上,已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了,周围的庙宇建筑全都是东倒西歪的,根本不像是涿县的地标式建筑。我们看后很是失望。

晚饭吃的是稀粥、馒头和土豆烧猪肉。吃过饭,回到宿舍烫脚,这下可了不得了,几乎大部分人脚上都打了泡,可把我忙坏了,又给这个治疗,又给那个上药,男的都要我来给他们挑泡,有的人是泡上又打泡。三个女同学最厉害,每个人都是泡上落泡,有的还鼓起老高,看着都有点怕人。我和王普商量,得用点土办法了,我让王普到外边去揪点马尾来,他出去了老半天,马尾没有找到,揪了一些驴尾来,他说附近就没有马,我说驴尾也行。我们用北方的土办法,我把驴尾用酒精消毒后,又拿缝衣针在火上烧一下,把叶大田的脚上的泡挑破,用药棉把泡泡里的水挤出来,直到挤出泡里带血的液体。再把针穿上驴尾,从泡的一边穿进去,从另一边穿出来,然后,把驴尾打一个结。最后,在泡上涂上紫药水,不敢用酒精,用酒精太杀疼。处理完一个泡,再处理第二个泡,在叶大田的每个脚上都有三、四个泡。脚处理完之后的样子就像长了胡须。

我给大田处理完后,我和王普一起又给杨冀平、刘蜀仁进行处理。她们两个几乎和叶大田一样,也是满脚是泡。为什么要在泡上穿上马尾哪?因为,用针挑破的泡,第二天就会长好,走路一磨又出水,又成了泡,穿上马尾后,再有了水,就顺着马尾流出来,就形不成泡了,过不了两天,泡也就干了,也就好了。处理了三个女生的脚之后,又到男生这里处理,还好,男生这里脚打泡都没有那么严重,大部分人只有把泡挑了,再涂上点紫药水就行了。在我看来,明天将是走路比较困难的一天。

今天大约走了八十多里路。

1966年12月1日(多云,有风)

早上从涿县出来,我们沿着107国道继续向南走。一上路就感到整个队伍行走困难,我打着队旗走在队伍最前面,后边的队员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我看了一下,大约有一里路那么远。我们是遇见了长征中的第一个大困难了。

走一段路就休息,又走一段又休息,好多队员都感觉脚痛,走起来脚不能着地。在一次休息中,姜毅和大家商量,能不能坚持向前走,大家都说可以走。于是安排由王治本、王普和他自己帮三个女同学背背包,同学们要相互照顾一下,身体好的要帮助身体弱的,要度过我们的困难时期。再继续向前走,好像有点劲头了。中午走到松林店火车站休息吃午饭。算下来,我们一上午才走了20多华里。

吃午饭时,大家商量了行走路线,如果走公路到高碑店再西拐到涞水县,要绕不少远,不如从松林店下路走乡间小路,可以少走十几华里路。休息结束后,大家走下了公路,沿着乡间小路一直向西走。走了有十来里路向南拐,走了不远,前面有一个村庄,叫乔刘樊村,我们在村头休息,有点实在走不动了,突然有了就住这个村的想法,于是让姜毅和王普去到村里与生产队联系,这个村没有红卫兵接待站,只能找生产队联系。一会儿姜毅等和生产队的领导一起高兴地走来,对我们的到来热烈的欢迎。队长带我进了村,把我们分别带到三个老乡家住下,女同学一家,我们班男生一家,其余男生一家。这时,才四点多钟。

安排好之后,我们就给老乡挑水,打扫院子。我们一看时间还早,就决定到村中的一个小广场,开展一次宣传活动。我们把带来的三块展板在墙上挂起,张巨洪(外号老牛)给老乡讲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大好的革命形式,当他讲到毛主席8、18在天安门上接见红卫兵,向大家招手的照片时,激动地说:“看!毛主席他老人家身体多健康!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要斗私批修!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场的老乡和我们长征队员都一起跟着高喊口号!就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杨启文、吴光林、邱思渝,以及三个女生都跟着高呼起来。这几句爆发出来的口号,成了长征队在对外宣传中最能代表大家思想的口号。王治本还支起理发摊给老乡推头,我们还给老乡演了几个小节目,三个女同学唱了小合唱,王普给老乡吹了两段笛子,我打着新疆手鼓唱了两支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唱到:“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艰苦哪安家,祖国叫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得是毛泽东思想!……”我和王普还演了一个对唱《老两口学毛选》,我演老头子,王普反串演老婆子。我们唱到:“收了工,吃罢了饭,老两口儿坐在窗前,咱们两个学毛选。老婆子!哎!老头子!哎!你看咱们学那篇?老头子!哎!老婆子!哎!我看咱就学这篇,你看沾不沾?我看就学这篇。……”我们的节目虽然简单,却受到了老乡们的热烈欢迎。

晚上,是生产队派人在队部给我们做的晚饭,小米粥、贴饼子和熬白菜,我们还是第一次吃贴饼子,外焦里嫩的特别好吃。晚上我们碰了一下头,鉴于全队的身体状况,决定多留住一天,在村里劳动。

今天,一共才走了40来里路。

1966年12月2日(多云,有小风)

今天,我们和社员一起到村西的一块地里,参加平整土地的劳动。所谓平整土地就是把高处的土地挖下来,把它运到低洼处,使高低不平的地块连成一块完整的平地。乔刘樊村参加平整土地的就有40多人,我们再加入,大约有60来人了,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场面,社员们铲土的铲土,运土的运土,抬土的抬土,干得热火朝天。这里的手推车是独轮车,在车上绑一个筐,土就装在筐里,运到地方把车一掀,就完成了,很是方便。我们不会推独轮车,一推就歪,一歪就倒,简直是没有办法。我们只好抬土。利用休息时,我们进行练习,先空着推车,再装上点土,再装满土,逐渐地练习会了。其实,推独轮车有窍门,就是保持平衡,要顺着它的劲头来,千万不能逆着它的劲,一逆准翻。学会了推车,我们就和社员们干得更欢了。

下午继续平整土地,比起上午来得心应手多了,劳动中与老乡的交谈也多了。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平整土地一天出工8工分,女人6工分。干活时一般家里一天吃三顿饭,不干活时一天吃两顿饭,生活还是很节俭的。虽然基本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但是,农民手头上还是没有什么钱,生活还是很艰苦的。

劳动一天没有走路,大家脚上的泡也有点好转。

1966年12月3日(晴)

今天,上午继续参加平整土地的劳动,中午吃完饭后,又帮老乡家挑满水,打扫完院子,又向村生产队的领导告别,中午出村已经有两点多了。这个村到涞水县城大约有30里路,最多走3个小时就能到达,所以我们并不慌。但是,当我们走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人走起路来就像散了架似的,迈不动腿,打过泡的脚底板,一踩地还生疼,想走快也走不快,沥沥拉拉地向前走。走不多远就要休息一回。我一看,如果照这个速度走,八点钟也到不了涞水县城。我说:这样不成,大家一定要打起精神来,一定要走快点,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这样走到涞水城关村已经七点多了,天已经大黑了。我们问了半天也没有人知道红卫兵接待站在哪里,只好到生产队里问一问了。派姜毅和王普去生产队去问,我们在村口等着。过了一会,他们回来说,生产队也不知道接待站在哪里,天黑了也不好找,就住在这里吧。我们一听,也只好这样了。生产队给我们男生腾出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居住,女同学就住生产队办公室。我们走到住屋里一看,有一个大炕,大约有三米五、六长,要住我们十二人,实在有点挤。又没有其它住处,挤点也只好挤点了。吃饭问题怎么解决?生产队有锅有灶有柴火,大家可以自己做饭,生产队还提供点红薯。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大米拿出来,再加上红薯,煮了一锅糨粥,当然,做饭的主力是三个女同学,因为使不惯柴灶,几个人的脸上都熏得漆黑,尤其是叶大田,蹭得黑一块白一块的像个小花脸似地,真是有点可笑。做好饭,大家连稀带干地喝了两碗。还挺饱。

晚上,刚要睡觉,姜毅过来告诉我,朱鹤年病了,好像在发烧。我过去摸了一下朱鹤年的头,觉得是有些热,大约也有38.5度左右,我问了一下,哪里不舒服,他说也没有什么特别不舒服的,只是感觉嗓子有点痛,头有点晕。我看了看他的嗓子,是有点红,我判断是他在劳动时受了凉,引起感冒发烧,我找出两片APC,两片扑热息痛和两片消炎片给他吃了,让他在炕头睡下(因烧火做饭,火炕还是有点热乎),多盖点被子发发汗,我把被子也给了他。晚上我和黄立培盖一个被子。

今天,我们才走了30里路。

1966年12月4日(晴)

早上,朱鹤年发烧好了一点,摸着不是太热了,但他的身体还是虚弱,走不了,大家决定休整一天。但是需要把队伍转移到红卫兵接待站去,在生产队里吃住都不太方便。吃完早饭(就是昨晚的剩粥),派姜毅和王治本去到县城里面找红卫兵接待站。我又给朱鹤年吃了一回药,让他躺下休息。不一会儿,姜毅他们回来了,说已经联系好了,接待站就在县城中心,在一个小学校里。我们收拾好行装,马上转场。到了接待站一看,是在学生教室用课桌拼成的床铺,屋子里还生着火,这里比生产队的办公室要好得多了。安排好后,我带朱鹤年去县里的一个医疗所看了看病,测了一下体温,37.9度,虽然还有点烧,但已经问题不太大了。医生给开了一些药,我一看带的都有,所以也没有在医院拿。

下午,没事在县城里逛一逛。其实这个县城不大,只有一条马路也不宽,马路两边有一些商店都不大,里面都漆黑漆黑的,一看就知道不是太景气。涞水县是进山前的最后一个平原县城,生意是如此萧条,是我没有想到的。

1966年12月5日(晴,有二、三级风)

今天,朱鹤年已经好了,我们又上路了。早上从涞水县出发,沿公路一路向西走,我们可以感觉到是一路上坡。经过一天的休整,再加上头两天劳动没有走路,看来大家的脚都有些好转,走起路来也轻快多了。到了易县,大家休息吃午饭。中午已经习惯了啃点干粮,喝点水。出了易县向西,就到易水河了。我们离开了公路,沿着易水河向西走,顺势向山上爬。我们走在半山腰人踩出的小道上,下面是哗哗的流水,西北风迎面吹来,冷风把棉衣都吹透了,寒冷刺骨,不尽让我想起古诗的一句话:“风萧萧兮易水寒。”小朱子问我,这句话的意思,我给他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位于北京、保定一带有一个燕国的国家。这个国家较小,实力也比较弱。燕国国王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送到秦国去当人质,表示效忠秦国,以避免秦国来攻打它。太子丹听说秦国正在攻打赵国,赵国在燕国的南面,紧连着燕国。太子丹怕秦国打完赵国就来灭燕,就偷偷逃回燕国,对秦国恨得咬牙切齿,下决心一定要报复秦国。

太子丹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打击秦国哪?太子丹结识了一个叫“田光”的谋士,其人智深而勇沉,且多识有志之人。经田光出谋,可派一人,前往秦国,刺杀秦王。派谁去哪?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忠贞报国的“荆轲”,并以自刎的方式保证荆轲绝对忠诚可靠。太子丹结识了荆轲以后,每天待为上宾,又送房子又派侍女。不久,太子丹与荆轲定下一计,派荆轲去秦国,刺杀秦王。到秦国后,荆轲谎称投降,献出燕国的地图,把匕首藏在地图中,献图时以刺杀秦王。

一切都计划好后,这一天,荆轲动身,太子丹一直送到燕国边境易水边,设酒送别中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歌曰: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依依惜别雄壮而凄凉。

荆轲到了长安,见到秦王,在献图的过程中,“图穷而匕首现”。拔出匕首刺向秦王,秦王一闪,躲过了荆轲的一刺。荆轲拿着匕首,追逐着秦王绕房柱转圈,连续刺杀也没能刺中。这时,秦王的一个侍卫喊道:“大王快拔背剑!”秦王才恍然大悟,拔剑劈向荆轲,砍到左屁股上,摔倒在房柱旁。荆轲手里仍拿着匕首向秦王乱刺,刺不着就把匕首投向秦王,秦王闪开,匕首刺在柱子上。秦王又以剑击荆轲,荆轲以手相迎,砍断了荆轲的三指。众人闻讯赶来,当场杀死了荆轲。一次惊心动魄的刺杀秦王的行动以失败告终。不久,秦国灭了燕国,太子丹也被杀。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我们脚下的就是易水河,就是当年太子丹送荆轲的地方。

沿着易水河西行,不远就到了清西陵所在地。站在高处,向西北方向望去,在起伏的山峦上,分布着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皇陵群,红砖绿瓦分外雄伟和壮观。据我所知: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易县城,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滔滔的易水河从中穿过东流。

清朝帝王有两大陵寝,一座是位于唐山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另一座就是清西陵。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有皇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皇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我们休息的地方就是雍正的泰陵门前,前面就是著名的泰陵牌坊。

清西陵方圆200多华里,共有宫殿1千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百多座,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清西陵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有数不清的古松幼柏,陵区内林木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清西陵所有的建筑全都关着门。门前也很冷清,我们只好在外面看一看外观了。

从清西陵再向西走,就进入深山了。路是一路上坡,越走越费劲,我们来到一个叫小龙华镇的地方,已经快六点钟了。原本计划到大龙华住宿,还要走十来里路,大家都走不动了,也只好在小龙华住下了。

红卫兵接待站是在一个小学的教室里,这个小学四周没有围墙,只有一排五、六间教室在旷野上,我们和女生分别住一间教室,其它教室基本是空的,夜晚,我们可以听见远处有狼在嚎叫,我们都害怕极了,晚上不敢出屋。

晚上,大家说起“狼牙山五壮士”的发生地就在大龙华镇南面,大约有20华里左右,我们如果要去,就要来回多走40里山路,而且是山间小路,不太好走。回来要在大龙华住一天。我是愿意去的,但有些人都不愿意去,最后,决定还是不去。

今天,我们一共走了有80来里路。

1966年12月6日(晴)

从小龙华镇出来,继续向西走。来到大龙华镇休息,我们向南望去,山峦叠嶂,郁郁葱葱。远处的最高峰可能就是狼牙山。小朱子向我询问,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休息中我给他讲了当年的经过。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这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为了掩护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日伪军误以为我游击队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得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再次命令部队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命令留下马宝玉这个班坚守。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我们的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喊道“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事迹,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

中午经过紫荆关,此处是河北、北京方向进山西的一条干道,公路沿着山势东拐西转,就成了有名的十八盘,地势十分险要。我们沿着公路向上爬,公路斜角有45—50度,爬起来非常费劲。我们有几个爬得快的同学,从小路爬上坡顶时,差不多与同时上坡的卡车一道爬到山顶。在两山之间有一个关楼,这就是紫荆关。站在紫荆关上看去,周围全是山,只有这一山缺口可以过去,在这个缺口之间盖有一个关口,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们在关上玩了一会儿,并吃了午饭。

过了紫荆关,继续向西走,公路绕山曲曲弯弯的前进,而且一路上坡,行走非常困难。天都快黑了,就到了一个叫塔崖驿的村镇,我们决定就在这里住宿。据说,塔崖驿村在抗日战争时做过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的指挥部,我们到指挥部旧址看了一下,该指挥部在一个干河岔子的一端,门前是一片开阔地,如有敌人来老远就能看见,就是来一个团,只要在门前放上两挺机关枪,他们也到不了近前。房后面就是山,要说撤,从后门直接就进山了。八路军真会选地方,地点真是选绝了。

今天,我们一共走了将近80多华里。

1966年12月7日(晴)

从塔崖驿出发,经过涞源县,五点多钟到达名叫北石佛的村庄。大家决定在这里住下。今天在路上,有两件事需要说一下:

第一件事是:我们在路上走时,有好几辆运货的汽车停下来,想捎我们一段,我们考虑三个女同学这两天来走得比较累,而且脚上都有泡,所以想让她们乘一段汽车,被三个人断然拒绝了。特别是叶大田坚决不乘车,杨冀平、刘蜀仁也表示不愿坐车,我们只好一一婉言谢绝了汽车司机的好意。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提一下队里三个女同学。在我看来,这三个女同学都有十分坚强的性格,我是从心里佩服她们。虽然,脚上都打了泡,都在默默地忍受着脚痛的煎熬,三人脸上都没有一丝笑容,但她们坚持着,跟着队伍向前走,没有一个掉队,没有一个人提出退缩,这种精神不是非常“伟大”吗!我认为,这三个女同学是清华大学最优秀的女生代表。

叶大田是企02班的同学,虽然她和我不是在一个班,平时接触的也不多,这次,在一起长征,接触的多了,有了一些了解。我感到她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孩。大田是广州人,在北京长大,她具有南方姑娘温柔、贤惠、泼辣、能干的一面,又具有北方人直爽、坚毅、执着、热情的一面。她的双重性格集中南北方的特点,形成了她善良、仗义、诚恳、热情、平易近人、自信坚持的优点,这是她随家庭南北搬迁所带来的结果。她还有能歌善舞的才能,在文艺宣传中是一把好手。这次上路,第一天就打了泡,以后几天,还是越来越严重。就是这样,她也没有叫苦说累,默默地咬着牙坚持着,跟着大队向前走。

刘蜀仁是武汉人,是从大城市出来的女孩。在学校里与叶大田住同一个宿舍,她们是要好的朋友,这次能跟我们一起参加长征,还是叶大田的影响。在我接触的过程中,感到她少言寡语,不太爱多说话,但她却是一位善良、稳重、踏实、可靠的人。她和叶大田一样,也是第一天行军就打了泡,她只是不说话,低着头不哼不哈地朝前走,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她是克服着多么大的困难,忍受多么大痛苦,在跟着队伍前进呀!

杨冀平是我们班唯一跟我们一起参加长征的女同学,她是无锡人,也是从城市走出来的女孩。她在甜蜜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这次,也是第一天脚上就打了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脸上一点笑模样都没有。因为我们是一个班的,而且又在一起参加班委工作,接触的比较多,了解得也比较多。我以前认为,她是一个具有江南姑娘的温柔、聪明、细心、干练、敏捷和热心助人的性格。但从这次长征中,我又发现了她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一面。她脸上表现出来的痛苦,正说明她在与脚痛和身体疲劳作着顽强地斗争。

第二件事是:过了紫荆关以后,经常会看到路边空地上支着几个帐篷,有人进进出出的,不知是做什么的。今天中午,我们正在一组帐篷附近休息准备吃午饭,突然有一个三十来岁身穿工作服的人,从帐篷里走出来,主动和我们说话,我们也就和他攀谈起来。他问我们是清华大学的吗?我们说是,他说他是北京铁道学院63年毕业的,分到北京铁路局,现在是来这里勘测北京到太原的铁路直通线的。我们越说越近,他还请我们到他的帐篷里休息喝水。临别时还互通了联系地址。

今天我们一共走了有85华里左右。

1966年12月8日(晴)

早上,从北石佛村出发,一路向西,走到11点多钟,就来到驿马岭。驿马岭是河北与山西交界地,驿马岭以东是河北,驿马岭以西是山西。驿马岭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岭,公路在岭东一路爬有40度的坡,到坡顶又有30来度下坡。驿马岭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在这里打过阻击战。

据说,在驿马岭进行的阻击战,是在平型关开战之前而最先打响的。这是林彪师长设计伏击战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步骤,是平型关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派杨成武的独立团在此处截击日军,其目的在于减少平型关主阵地的伤亡,以便痛快干净地消灭进犯平型关的日军。接到命令后,独立团星夜出发,朝着驿马岭的方向急奔而来。

午夜时分,走在大部队前头尖兵连的一个排与日军一个班在接近腰站的涯口处发生遭遇。杨成武清醒地意识到驿马岭已被日军占领,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迅速攻占两旁的山头,并积极构筑工事,以随时应付日军的到来。正在他们紧张地构筑工事的时候,侦察员来报告,日军的一队人马已从涞源方向向驿马岭开过来,形势对我方十分不利。杨成武心想,一个团要对付两个方向的日军,敌众我寡,搞不好会造成很大被动。他把附近的地形观察了一遍,这里群山耸峙,谷高草深,设伏条件不错,况且我们是在深沟设伏,日军大队前来,不明我们的虚实,是不敢轻易路过驿马岭。杨成武从新部署部队在此设伏。刚刚安排就绪,暴风雨随着呼号的狂风落了下来,满天的砂石,刮得战士们睁不开眼,再加上电闪雷鸣,使整个山谷都悚悚发抖。战士们穿着单衣,卧在浑黄的泥水里,背对着背,头挨着头,相互鼓励和关心,共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雨夜。

    几个小时之后,雨渐渐地停了,但山间依然是大雾弥漫,五米之外就什么也看不清了。雾天伏击最容易出奇制胜,因为敌人不知道我军的虚实,不敢贸然前进。杨成武吩咐战士一定要隐蔽好,等天一亮就主动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早上大雾渐渐散去了,战士们擦拭着枪支,准备投入战斗。这时,从灵丘方向又开来一支日军,他们的行进速度很快,已经快到驿马岭了。此时日军已开始行动,他们像蚂蚁一般密密麻麻地朝山上逼来,杨成武猛地站起来,大吼一声:“打!”一排排仇恨的子弹猛地向日军的队伍射去。日军遭受这一突然袭击,愣了一下,便急忙和八路军对射起来。枪声越来越紧,日军担心遭到中国主力部队的包围,不敢贸然前进,只是用机枪不停地扫射。这时平型关伏击战已经开始,林彪师长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顶住西进的敌人!杨成武命令士兵要死死地粘住这股敌人,决不能让他们前进半步!霎时间,刺刀寒光闪闪,喊杀声、刺刀猛烈的碰击声响成一片,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日本鬼子听到平型关方向的炮声,不由得慌张起来,本来是为了增援平型关战场的,没想到却在这里遭到了截击,他们不知道这里埋伏有多少军队,也不知道这些人从何而来,他们已无心恋战,只想杀出一条血路赶快冲出驿马岭,军队乱作一团,火力也越来越弱。杨成武见时机已到,连忙命令司号员吹号,命令埋伏在山侧面的战士,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向隘口冲去。

下午4时左右,传来喜讯,平型关一战,我军已获全胜,独立团已胜利完成任务,可以撤出阵地。消息传来,战士们群情沸腾,大家欢呼跳跃,为英勇的115师,为不屈的独立团感到自豪。

杨成武拔出手枪,大声喊道:“同志们,为人民立功的机会到啦!冲啊!”战士们呼喊着,冲下山去,一排排子弹射向敌人,一颗颗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日军指挥官抬眼一看,满山遍野都是中国军队,此时早已魂飞天外,他们纷纷扔下手中的武器辎重,拼命地向回跑。独立团像潮水一般,扑向敌人阵地,日军残部企图积聚力量,做最后一次反击,谁知阵形还没形成,就被独立团冲散。战斗中一个个鬼子纷纷倒下,到处可见横七竖八的死尸。日军退守涞源城后,企图顽抗。然而大气还没能喘上一口,八路军又杀了过来,只得丢下涞源,向东逃去。这是一场十分痛快的战斗,独立团不仅在驿马岭阻挡了日军的增援,歼敌300余人,而且乘胜追击,意外地收复了涞源县城,有力地支援了平型关主战场的战斗。

过了驿马岭,在路北有一个变电站,我们在变电站的围墙外面,休息吃了午饭。下午继续向前走,方向转向了西北,走不多远,就进入大山深处,公路在山间盘绕,转来转去,看着不远的路程,一走就要一两个小时。当时我们一打听,这里到灵丘县城还有20多华里,我们是真有点累了,看来今天是赶不到灵丘了。我们打听到在路边有一个叫觉山的小山村,我们决定在这里住下。

这是一个很小的小山村,大约只有十几户人家,据说,原来这里有一座叫做“觉山寺”庙宇,这个村就以“觉山”而得名。现在,觉山寺已经不存在了。生产队队部设一个红卫兵接待站,找了几个人给红卫兵烧水做饭。住宿是分派到各家各户,每户家里设一间作为接待用房。我们一共分了三家,男的两家,女的一家。这个村的最大特点就缺水,而且是奇缺,全村人畜吃水都靠山脚下的一个小水坑,我们把行李放下,就到这个水坑去看,水坑有一米见方,深有半米,坑里基本上没有水,听老乡讲,这个水坑一昼夜渗出的水只够全村人畜饮用的,不能洗涮,所以,这村人都不洗脸洗脚,人都脏了吧唧的,脸上手上都黑不溜秋的。这个村吃完饭从不刷碗,都是用舌头舔,碗放在盆里苍蝇嗡嗡的,这里的人都不在乎。可能他们长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习惯了而且增强了抵抗力。据说,村里也组织打过井,可是打到十七、八丈深,也打不上水来了。换个地方再打,还是一样打不上水。

我们和老乡聊天,我们有王普是太原人,虽然都是山西,可是也不能全部听懂听清老乡的话。老乡问王普家里有几个孩子,王普按他们家兄妹4人就回说4个,老乡说你好福气呀,这么年轻就有4个孩子啦。这时,大家才知道是说叉了。

叶大田她们被分到一个老支书的家,到他家里一看,他满墙都挂着伟人像,有马、恩、列、斯的画像,有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的照片,还有十大元帅的照片,他正得意地向我们介绍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穷人从此翻身得解放。”在他的脸上布满了淳朴、真诚和对党,对毛主席的感激。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幕也给我们打了个问号?还要向他们宣传文化大革命吗?不要打破他们的这种幸福感吧!

晚上,我们到队部吃晚饭,吃的是玉米面饼子、小米粥、炒白菜和咸菜,还是不错的,我们是用自己带的大茶缸当饭碗吃的。吃完后也学老乡一样,没有刷碗。队里还给我们准备了三盆洗脚热水,让我们烫一烫脚。队里的水是用驴从很远的邻村驼来的。

今天我们一共走了70华里。

1966年12月9日(晴)

从觉山小村走到灵丘县城只有20多里路,大都是山路,我们决定下午再走到灵丘去。利用上午的时间,帮助老乡家去邻村背水。

他们用来背水的是一个木桶,和藏族的水桶近似,上口稍大,下面略小,成椎形状,桶壁很厚,木桶自身就很重,空桶大约也有七、八斤。我们背上木桶,随着老乡一起,翻过两个山包,大约走了六、七里山路,终于来到一个村庄外的井台前。在井台上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有的用辘轳向上绞水,有的往木桶里倒水,有的在井边的水槽中饮牲口,有的在往驴水车上装水,一、二十人在这里忙乎,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看来方圆十几里的地方,只有这样一口井,可见山区吃水的困难。我们把水桶装满水,水上面还放一块小木板,叫做浮子,背着水恍动时,水不会溅出来。盖上水桶盖,背起来一试,可真不轻啊,我估摸着也得有30多斤。我们背着水桶向回走,走平路和下山坡都还可以,就是爬山可费劲了,两脚发软,不敢抬头,人是半曲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向前爬,中间靠在路边石头上休息了两次,才爬到第一个山顶。我坐在山顶上,大口喘着粗气,半天才回过劲来。小朱子跟着我们去背水,我们见他小,不让他背,后来他也抢着替别的同学背,由于用力过猛,结果给努着了,还吐了一口血。可把我急坏了,马上扶他到路边石头上休息,并询问他哪里不舒服,给他喝了点水,稍微躺了一会儿,起来活动活动,看来事情不大,所幸后来无事。

跟着要爬第二个山峰,看来山区吃水真是困难呀!背完一趟水,来回一共用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又背了第二趟。总算老乡的水缸里有点水了,够他们吃一个礼拜的。

中午吃完饭,我们回到老乡家,帮助打扫院子,然后打点行装准备出发。我们发现沿途都有有组织的红卫兵接待,我们带的大米也觉得有点脱离北方农村贫困的现实,我就将带来的大米送给了老乡,还告诉他们可以和小米一样吃。

临走时,想给生产队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的热情招待。大家决定让我和小朱子留下来,大队先走,我们写完感谢信再走。

我写稿子,由小朱子抄成大字报贴在墙上,他的大字写得不错,小伙子还是有点能耐,我很赞赏。小朱子虽然是王普的表弟,但他是我中学的学友,我是北京五中的毕业生,他现在正在北京五中上学,所以,我们就比较亲近,再加上我们俩很是投缘,就更加亲近,长征中遇什么事,他都愿意和我在一起,我对他也很欣赏。他天真活泼,心胸坦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我非常佩服。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写完感谢信,已经快四点了,赶快上路向灵丘进发。

这段山间公路非常奇特,路两边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峰,犬牙交错,仿佛压在头上一样,路是在山缝隙中穿过,非常壮观。远远看去,我们被一座大山挡住,可到了山下,一拐就从山缝中走出去了。真是看不完的美景。

路上,我们提到,今天是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小朱子要我讲一讲一二九运动的情况,我们一边走路,一边讲起一二九运动的事。

那是在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而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由王明起草《八一宣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学生。警察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上午10时许,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宋黎、于刚等12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何应钦避而不见。请愿不成,群情激愤。各校代表当即决定改为示威游行。队伍由新华门出发,经西单、西四,然后奔向沙滩、东单,再到天安门举行学生大会。一路上,不时有冲出军警包围的法商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中法大学、北京大学等大中学校的学生加入游行行列,队伍逐渐扩大到五六千人。行进中,学生们向沿街的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散发传单,得到群众的鼓掌和支持。当游行队伍前锋到达王府井大街,后尾尚未走出南池子时,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爱国学生不畏强暴,队伍仍在继续前进。这时,警察打开水龙,冰冷的水柱喷射在学生们身上,接着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游行队伍被打散。

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在罢课中,各校学生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组织。北京大学成立了学生救国会。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学生会组织专题讨论会、文艺社、宣传队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从12月11日开始,全国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的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纷纷表示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学生分为4个大队,分别由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率领,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参加的学生总计1万余人。他们高举校旗,打着“反对华北特殊化!”“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横幅,向天桥进发。上午11时左右,汇集到天桥广场上的学生和市民举行大会。会后,游行队伍奔向冀察政务委员会预定成立的地点——东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楼举行总示威。队伍走到前门,遭到大批警察和保安队的拦截。经学生代表反复交涉,军警才让游行队伍分批分别由前门和宣武门进入内城。在宣武门,爱国学生遭到上千名军警的血腥镇压,有二三十人被捕,近400人受伤。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活动,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抗日救国,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人们称为“一二•九”运动。小朱子听得非常入神。

我们向当地老乡问了路,老乡说,如果沿公路走到灵丘,要多走五、六里路,如果在前面下公路,走小路翻过那个小山梁,就能远远看到灵丘城了。我们就下了路,走到山顶,向北望去,的确隐约的可以看见灵丘。可是,到了山顶,看到太阳已经快下山了。我们赶紧顺山间小路下山,没走多远天就暗了下来。山里黑得特别快,太阳一落山,天马上就会成漆黑一片。走着走着,连山间小路也分辨不清了,我们只有朝着灵丘的大体方向,深一脚浅一脚瞎走着。在那个山坡上,有很多被雨水冲刷的横沟,横沟上是收割完的庄稼地和荒草地。我们一会要下到沟底,一会又要爬到沟上穿行在庄稼地和草地里。这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只有看着远远县城的一点灯光前进。在这样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山上,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野地里,四周全是漆黑,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我们两个人摸着黑走着。突然我感到有些害怕,这种情绪也感染了小朱子,他还是个孩子,万一有点什么事,我怎么交代?我把随身携带的一把电工刀拿了出来,把它打开捏在手上,左手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小朱子也从地上捡起两块石头,左手一块,右手一块,我们随时做好了拼命的准备。我们在沟底休息一会,定了定神,喝了口水,又爬上沟上继续前进。突然,在我们脚下出现了一个黑糊糊的东西,我们吓了一跳,我扔过去一块石头,小朱子也扔过去一块石头,只见那个黑东西嗷嗷叫着向远处跑去。好像是只猪,也不知是野猪还是家猪。我们在这里足足走了有一个小时,好不容易才走到一条小路上。向前走一会,见到路边有一间房子,里边透出灯光,我们去敲门想问一问路,里边一个男人的声音问:“谁呀?”我们说:“请问到灵丘怎么走?”里面人没有开门,只回答一声说:“一直向西走就到了。”我们说:“谢谢了。”问清路之后,我的内心中一阵喜悦,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了。没有走多一会儿,就到了红卫兵接待站。

我们一进屋,姜毅、王普和大家正在着急哪,他们要回去找我们,又不知我们走哪条路,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原来他们也走了黑路,他们也走进一片似乎是河滩地的地方,搞不清方向,大家看到了北斗北极星才认出方向,往西走不远就看见了县城的灯光,都七点多了才到达灵丘。我们比他们晚到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还给我们留着晚饭哪!

其实,今天才走了二十三、四华里。我看不只,我认为最少也走了有三十多里路。

1966年12月10日(多云)

今天,我早早就醒了。因为总感到身上有点不舒服。由于我们都是穿着衣服睡觉,有半个月了没有脱衣服,身上痒痒是正常的。但是,今天痒痒和平常痒痒不太一样,不但痒痒,还感觉有点鼓蛹,我坐在被窝里,把内衣内裤全部脱下来,查一查是不是有虱子。一查还是真的有虱子,内衣上真的就翻出虱子来。我正在捉虱子,睡我旁边的小黄立和朱鹤年看见了,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捉虱子。”他们问我:“什么是虱子?”我在内衣上捉了一个给他们看,可把他们吓坏了,因为他们南方人,谁也没有见过虱子。他们也学我,脱得精光,在地铺上捉虱子。一个传俩,俩传仨,一会儿,大家都起来脱光捉虱子。一开始,朱鹤年捉到一个虱子,不知道怎么处理,问我怎么办,我教他用两个指甲一挤,就可把虱子挤死,或者用牙咬,把虱子咬死。他们认为用牙咬太脏,还是用手挤好。挤虱子也有技巧,先将虱子捉住,在手里捻一捻,把虱子捻晕了,再放到手指甲上挤死,要不然,没等你挤虱子早就跑了。我们每个人都长了虱子,无一例外,有的捉了十来只,有的捉了四、五只。我们正在光着屁股捉虱子的时候,住在我们对面地铺上的,来自山西汶水县(刘胡兰的老家)一个中学的初中生,他们问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说在捉虱子。他们说:“这个还不有的是吗!”随后,他伸手到怀里一摸,马上就掏出两、三个虱子来。这下可把我们吓死了。我们问他:“那么多虱子在你身上,不咬吗?”他说:“感觉不出来!”这可真是,“虱子多了不咬,帐多了不愁”呀!

今天,主要参观平型关大捷现场。听说我们要参观平型关大捷旧址,接待站给派了一名解说员。这是一位很老的老乡,大约有六十来岁,据说是当年给八路军当过向导的,整个平型关战斗他一直在现场。我们和其它几支来自陕西、山西的中学生长征队一起,跟随老解说员,出灵丘县一路向西走,大约走了十几公里路,就来到一个叫“东河南镇”的村庄,从这个村再向西走不远就是平型关战场旧址,当地人叫它“乔沟”。

战场旧址是被雨水冲刷出来的一条山沟,这个“山沟”几乎没有一块石头,是当地并不罕见的大土沟。是从东北方向西南方伸展的狭窄沟道,大约有十多里地。当时,这条山沟是从易县通往平型关的必经之路。沟宽大约有十多米,沟深最深有三、四十米,最浅的也有二十来米。在沟底最多能并排放两辆汽车。沟顶两边是平坦的坡地,,有的地方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还是农民种的玉米地。离沟稍远的地方就是连绵起伏的小山丘,这在当时被称作为“高地”的地方,也是战场上激烈争夺的地方。在沟道东南方的小山坡上,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当时,林彪指挥所就设在大石的后面。沿着沟道向西走十来里路,就是平型关了,当时,是国民党军的防守之地。

1937年9月24日那天旁晚,八路军115师的三个旅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从位于平型关东南近百里的上寨镇附近出发,一路走来全是山路。据给我们讲解的老向导回忆,当天正下着雨,八路军在林彪和聂荣臻的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山沟急行军。雨越下越大,战士有的只带一顶草帽,有的什么也没有,雨水把衣服全淋透了。走着走着,山洪下来了,战士们淌水急忙过河,两个旅过去了,第三个旅只过去一个团,水涨得人都过不去了,剩下两个团只好留下,等水退了再过,作为此次战斗的预备队了。直到25日清晨才赶到平型关作战的山沟。

由于一路走来,道路泥泞,雨大风急,战士到达战场的时间有些晚了,天已经朦朦亮了,为了不被日本鬼子发现,部队只在沟的东南山坡上埋伏,等战斗打响之后,再组织队伍冲过沟西北,抢占西北面的高地。115师把队伍大体上分成四部分:一部分在头,埋伏在沟西南方,主要截住敌人;一部分在沟中部,主攻部队;另一部分在沟东北部,准备收口袋,防止敌人往回逃窜;另外还有突击队在一条横沟的底下,准备战斗打响之后,突击沟西北的高地,阻击敌人的逃跑。大家按部署埋伏好,就等敌人的到来。

25日拂晓,大约也就七点多钟,山沟里传来了汽车的马达声。日本坂恒师团的两个连对,大约两千多人及大量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的公路向西进来。前面是100余辆汽车,后面跟着200多辆大车,车上坐满了头戴钢盔的日本鬼子,最后还有少数骑兵。行军纵队虽然前后衔接,但由于道路狭窄,雨后泥泞,车辆人员拥挤堵塞,行动非常缓慢。日本鬼子根本没有意识到地形对他们的不利,依旧骄横跋扈,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似乎在这块侵略的土地上,不会遇到抵抗,岂不知八路军早已给他布下了天罗地网。

一声令下,战斗打响了。顿时,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落在敌群中。日本军中,车撞车,人挤人,乱成一团。最前面的汽车,遭到八路军的猛烈攻击,开不动了,后面的汽车、马车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企图逃避八路军的打击。八路军一阵猛烈地手榴弹,把汽车全部炸毁了,也把道路堵住了。前后汽车相撞,混乱之极。敌人队伍尾部,也被我115师截住,前进不能后退不能,一阵枪弹打去,敌人原地转磨,不知所措,都想夺路逃命。中间的敌人,在一阵机枪、手榴弹的攻击下,被打死一半有余,早就不知南北了,有的向沟坡上爬,有的躲在炸坏的汽车下顽抗。

打了一阵之后,115师的官兵向日军发起冲锋。战士们高喊着“冲啊!”“缴枪不杀!”的口号,枪上刺刀,冲到沟里。原来以为,日本兵和国民党兵一样,一个冲锋下来就举手投降了。谁知,日本鬼子是死也不投降,顽抗到底。你还在叫他投降的时候,他的子弹就打了过来,或端着刺刀上来和你拼命。我们的战士吃了亏,死伤了不少人。到后来,和日本兵开展肉搏战,把他们全部打死为止。

据老乡说,当时他和聂荣臻副师长在横向的沟里,身边还有很多八路军的指挥员和战士,都准备在战斗打响之后,冲到对面山坡抢占高地。就见战士们一个冲锋上去,在敌人之前抢占了对面山坡上的老爷庙等高地,防止敌人向北逃窜。这时,敌人开始顽强地反扑。老爷庙处在沟中间北侧,正对着林彪师长指挥部所在的山头的,由于常年雨水冲刷,从老爷庙到沟底的半坡上有几条水道,坡度比别处要缓和得多,日本鬼子拼死从几条水道沟底向上冲,企图夺取老爷庙作为反击八路军的制高点和突围点。除了老爷庙这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从沟底爬上来。争夺老爷庙高地的战斗非常激烈,日本鬼子集中火力猛攻老爷庙,企图夺路突围,我们一个排的战士奋勇阻击,全排指战员壮烈牺牲,日军也未能突破这个阵地。在其它的小高地的争夺也很激烈,一会高地被日本军占领,一会又被八路军反攻拿下高地。始终把日本鬼子压缩在山沟当中,逃跑不得。

当时,日军板恒闻讯,急忙调来6架飞机到平型关上空,企图掩护日军突围。但是,交战双方已经交织在一起,敌机根本无法攻击,转了几圈,只好飞走了。经过一天的激战,到傍晚,战斗才胜利结束。日本粟饭原秀的大行李队以及山口、口岛两个大队的大小行李队,这样一支辎重部队就被全部消灭。

战斗结束后,真是一番惨状。横七竖八的100多辆汽车被烧毁,日军的尸体东躺西歪,一片凄惨。大量的军事物资堆放在沟底,血水染红了整个山沟,烟尘铺天盖地,散发着呛人的臭气。据老乡说,八路军在这次平型关大捷中,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而且全部打死,没有一名日军俘虏。除了击毁敌人100多辆汽车之外,缴获了大车200余辆,大量的武器弹药,以及食品、军用品,还缴获50多匹战马。可以说,八路军是满载而归。战后,日本人用了3个多小时间才把日本兵的尸体运走。据老乡说,整个山沟三个多月都是臭的,臭气传播十几华里,很少有人敢从这里走过。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大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嚣张气焰,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斗志,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提升了战胜日本军队的勇气和决心。

据说,林彪师长在回撤的过程中,他骑着缴获来的日本高头大马,穿着日本军大衣,正在行进中,突然,后面一声枪响,一颗子弹打进了林彪的右胸。原来他被阎锡山的晋绥军哨兵误认为是日本军官。林彪的意外受伤,这是平型关大捷后的最大的遗憾。

1966年12月11日(晴)

从灵丘县出发,一路西行,沿着公路转向西北,走了一段山路之后,再转向西南,走不到十几里路就到了平型关,平型关是通往山西的大关口,关楼居高临下,两边还有巍峨起伏的长城,虽然城墙已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了,但仍然可以显示出它的伟大壮观。现在,公路已经向北绕行,只有不宽的石子路直通关口,我们还是爬了好半天才爬到关上。站在山顶上,向四周望去,山峦起伏,连绵不断,蔚为壮观。往西南看是高宗入云的五台山,往北看是俏丽无比的北岳恒山,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无限感慨和激动。在山沟两边还长着不少醋溜溜(一种小酸枣),酸甜酸甜的,都可以不动手,张嘴就能吃到,就是有刺容易扎嘴。

朱鹤年和叶大中是队中的大个子,腿长,脚大,走得快,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俩不太注意关心队里的小事,也不帮助别人背东西,每天见他们嘀嘀咕咕的,有说不完的话,争论不完的问题。朱鹤年嗓门细,大中的嗓门大,偶尔飘到后面一两句,才知道他们的身在长征路上,其心还在关心城里的时局上。他们不是说一些历史故事,就是争论当前的政治时局。有时还见黄立培参加进去,和朱鹤年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兴兴地地离开。我们长征是练脚底板,他们不但练脚底板,还练头脑和嘴皮子。

过了平型关路就转向西南,沿着公路向前走,就到达了一个叫西河口村庄。我们决定在这里住宿休息。今天一共走了有90华里。

1966年12月12日(晴)

从西河口村出来,就为下一步的行走路线争论着。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去不去五台山。姜毅、朱鹤年、黄立培、吴光林和我,主张要翻过五台山;王普、张巨洪、杨启文和苏鹏生等人主张不过五台山,从繁峙、代县、原平县直接到太原,其它人表示怎么走都行。我们一路走一路辩论着,有时争论起来脸红脖子粗的。就这样,一直到沙河镇,也没有争论出结果。沙河镇是去五台山或繁峙的分水岭,向西就到繁峙,向南就到五台山。我们在沙河镇住下来,要好好解决路线问题。争论一直在进行,我总结一下,两种观点是这样的:走繁峙一方的观点是:1、我们的目标是延安,要走最短的距离,尽快达到才对,不要在路上过多的耽搁时间。2、翻越五台山山险风大,困难较大,不如避开这样的风险,能平安到达延安才好。走五台山一方的观点是:1、我们徒步串联的目标是延安,但目的是锻炼自己,向老区人民学习,培养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使自己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以,不能怕耽搁时间,要从能不能得到锻炼来考虑问题。2、五台县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又是毛主席从延安到西柏坡的经过之地,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体会的地方。3、翻越五台山很艰险,正可体会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4、五台山是中国最大的佛教圣地,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会留下终身遗憾的。王普等人还提出把长征队一分为二,愿意走哪里就走哪里,然后到太原会合。双方争执不下,一直到吃晚饭。

我看争辩双方几乎要谈崩了,得做一做思想工作了。所以我提议,今天晚上不议此事,明天再议。我吃饭的时候,第一个找了叶大田沟通,因为我认为她是关键人物。原因有三:一是她和王普是同班同学,只有她才好说话。二是她身后有叶大忠、刘蜀仁、杨冀平等人,她的决定可以带动一帮人。三是我从一路走来中,开始了解大田,她是一个非常能吃苦的人,又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每到关键时刻,她说出的话语都铿锵有力。我向她表明,队伍绝不能分散,一定要集体行动。让她做一做王普等人的工作。大田同意了我的想法。第二个找的是王普的表弟小朱子,由于我们俩一路走来很是投缘,一同经历了灵丘县晚间的惊险考验,我们的关系更近了。因为他是王普表弟,说话更方便些,所以也叫他去做一做工作。三是找了吴光林、邱思渝、杨冀平等还没有表态的人,让他们在会上一定明确表态支持走五台山。这一天总算在争论中过去了。

今天一共走了有70多华里。

1966年12月13日(晴)

吃过早饭后,我们开会继续讨论行走路线问题。会上,我发表了两条意见:1、我坚决反对把队伍分散两处行走,我们一起从学校出来,就要一起回到学校去,不能缺少一个人。2、可以举手表决行走路线,少数服从多数。大家同意我发表的意见,于是姜毅带领大家举手表决,最终,以12票对4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五台山路线。会议很快就结束了。

这可以说是长征队出发以来的第二次关于“路线”问题的争论。现在在我看来,我们党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那是不奇怪的,象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长征队,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生两次路线之争,并且已经发展到了分散队伍的程度,更何况一个党,一个国家哪!其实,在我看来,由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主张,“路线”争论是不足为怪的,这里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更不存在上纲上线的问题,小到我们一个长征队,大到一个党,更大到一个国家。

由于,我们看到许多从五台山翻山过来的人耳朵都冻坏了,队里决定,每人需要准备一顶棉帽子,一个口罩。男同学都有棉帽子,三个女同学没有,大部分人没有口罩,我们就到街上去买。到了街上的小合作社里,一看什么都有,好像帽子口罩早就为红卫兵准备好了一样,解放棉帽2元一顶,口罩2角钱一个,我们买了三顶棉帽,十来个口罩,就回来整理行装,等吃完午饭后继续前行。

从沙河镇出来,向南前进,路弯弯曲曲的一直绕来绕去。有一次,我们正在路边休息,忽然有一个解放军向我们赶过来,他是专门冲着我们打着的“清华大学红旗长征队”而来。解放军问:“你们是清华大学的吗?”我们回答:“是。”解放军又问:“你们有没有学俄语的?”我们回答:“很多都学过俄语。”解放军说:“求你们点事,我们进了一台苏联产的机器,看不懂俄语说明书,能不能找两人给我们翻译翻译。”我们说:“可以。”于是就派朱鹤年和张巨洪去兵营,我们继续向前走。不一会儿,朱鹤年两人就赶了上来。说那里没有字典,把说明书抄下来,等到有字典的地方,再翻译给他们寄去。

我们走到一个叫泊强的村庄,向老乡打听了一下,到五台山的路怎么走?老乡告诉我们,再向南走,到了一个叫张先沟村的地方,就往向西拐,一直走就能到一个叫“岭底”的小山村。这个山村就在五台山北坡下,总共也不过十几户人家,大部分人家是靠养羊为生。这是一个最穷的山村,都是赤贫。我们去看了一户人家全家只有一张被子,没有褥子,直接睡在炕席上,所幸冬天是可以烧热炕的。一口锅,三、四只碗,一口水缸几乎就是全部家当。吃的饭是山药蛋(土豆)、棒子面粥和咸菜,这就是当地一般人家吃的饭了。我们到过一个家庭,看见有两个小孩裹在全家唯一的一床被子里,坐在火炕头上取暖。我们小声说:“可能孩子没有棉裤穿,不能下床。”桌上摆着一盆棒子面糊糊,几个山药蛋(土豆)和一小碟咸菜。这可能就是全家的晚饭。可见,小孩子一冬天也吃不到什么像样的粮食。过去,我们到平谷、昌平劳动,看到农民的生活比起城里来,要差得多了,穷困得多了。这次,我们来到河北、山西的农村,来到革命老区一看,人民的生活困苦多了。我们心中暗想: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改变。

由于这里是翻越五台山的必经之路,所以,村里专门腾出几间房屋,做为红卫兵接待站,吃饭、洗脚、睡觉的地方样样俱全,每天接待翻越五台山的红卫兵。

我们住下后,观察了一下这村的地形,村庄在高山的脚下,几乎是在半山腰上,在起伏的山坡上没有庄稼地,是一片大草地。村东、南、西三面全是高纵入云的山峰。天黑之后,村庄里非常安静,但是我们还是有点怕,不敢出屋,谁知道有没有野兽出没哪?

今天一共走了40多华里。

1966年12月14日(晴)

今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草草地吃了早饭,就整队上路了。村里派了一名向导,带领我们向村外走,由于太阳还没有出来,所以也分辨不出方向,我感觉是向西南方向走。走了一段,就到了大山脚下,向导用手一指,说:“顺着这里向上爬,一直爬到山顶,再顺着小路向前走,就到了五台山寺庙了。”向导老乡还说了一声“今天起风了。”当时我们也感觉了一下,觉得“没有啊”?村庄里的人都能感觉到是否起风了,其实,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他说的不是山底下的村子里,而是峰顶上,所以我们也没有太注意。说完向导就回去了。我们一看,山是很高,抬眼望不到顶,山坡上长满杂草和荆棘,根本没有路,我们各自寻找道路,满山遍野的向上爬。上山是非常吃力的事,我们爬不了多会儿就累得不行,大口喘着粗气,只得站住休息。又爬一会儿,索性就坐在地上休息了。就这样,我们边爬边停,足足用了四个多小时才爬到山顶。

到了山顶我们才知道,老乡说得一点都不假,山顶上的风大得使人都站立不稳,风非常冷,一吹就把棉衣吹透,棉袄、棉大衣就像没有穿一样。我们躲在山顶上几块巨石后面,进行休息和吃午饭,棒子面的饼子已经冻成硬的了,水壶里的水也已经到不出来了。我们只好啃了几口饼子就算吃了午饭。

休息足了,继续前进。前面的路非常难走,其实并不是“路”,而是人走的多了踩出来的小道,只够一个人走的那么宽,曲曲弯弯的看不到头,小道的下面就是有好几十米深的山沟,一不小心要是掉下去将粉身碎骨。我们把三个女同学分别排在队伍的前、中、后,两边都有男同学保护。队伍前面一组是王普、小朱子、杨启文、叶大田、叶大中、张巨洪等人,姜毅、王治本、黄立培、杨冀平和我排在队伍的中间,朱鹤年、吴光林、邱思渝、刘蜀仁、苏鹏生排在队尾,我们一字长蛇阵非常小心地向前走。

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就见王普大吼一声:“起风了,快卧倒!”我们有三个人背着的画片展板很兜风!因为展板是向画报社借的,回去还要还,所以也不敢扔,再兜风也得坚持着。叶大田被风吹得失去平衡,说时迟那时快,他被杨启文一把手拉住,后面的王治本用身子压住她的一条腿,把她压倒在45度的斜坡的小路的内侧,才平息了一次风波。真是祸不单行,前边刚出完事,队伍中间又出事了。只见杨冀平脚下一滑,一个没有站稳,就要摔下去,当时,我在她的身后,也急了,一把拉住她向后一拖,我们两人就横躺在半山坡上,悬一悬没有掉下去,姜毅、黄立培等人很快跑过来,把我们两人拉起,才避免了另一场大祸。队伍后边的人见前面两组,都有了事,格外小心,才没有再出什么事。走完了那段险路之后,我还心跳过速不止,有多危险呀,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据说前一天有一队学生爬山就没有再找到。这段路其艰难劲是可想而知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里程,终于来到了南面的山口。如果说五台山主峰北峰海拔有三千米的话,我们翻越的最少也有二千五百米以上。站在山顶上向西南望去,一派佛教圣地的美丽壮观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四周都是高山,中间一条小溪自东向西流淌,溪水两边长满了茂密的树木,两面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50多座寺庙,真是气派不凡,无比壮丽。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有那么多庙宇集中在这里?我们站在山口,被这美景迷恋,迟迟不愿下山。

下山的路也是人踩出的小道,走到山中间,在堆积着一堆大石头的上面,有潺潺的泉水不断涌出,喝一口清凉可口,洗一洗脸浑身都透着舒服。这时,我们感到空气非常暖和,一点风也没有,与山上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我们把大衣都脱了,把棉帽子的耳朵也翻上去。一路下到山下。山上的泉水在这里已经汇集成小河,水清见底,不断哗哗地流淌。我仿佛从天而降,来到了仙境一般。

到山下,往西走不多远,就来到一座叫“光明寺”的寺院。这里有红卫兵接待站。我们决定住下,被分配到西跨院一间原来和尚住的大房子里,女同学分到另外的小房子里,我们一进房子,就闻到一股强烈的单身汉的味道,开始我还有点不大习惯,呆的久了,味好像也小多了。

今天,我们主要是爬山,走的路并不会太多,但我估算最少也得走了有60华里。

1966年12月15日(晴)

我们决定在五台山住几天,休整一下,补充一下身体缺失,因为五台山庙里吃的比别的地方都要好一些,所以正是休整的好机会。今天上午主要是参观光明寺庙,有一个和尚造反派带着我们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问那个和尚造反派:“是从哪里到五台山的?”他说:“是从河北来的。”我问:“为什么要来当和尚?”他说:“由于家里穷,没有办法才到五台山混口饭吃。”我问:“你每天都念经吗?”他说:“我从来不念经,每天在地里干活种庄稼。庙里有念经的和尚,还有光干活的和尚,大家叫作长工和尚。”原来,五台山的和尚庙,每座庙就是一座地主庄园,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养活一大批长工和尚为他们种地,剥削长工的血汗,为他们服务。我指着佛像问带我们参观的和尚:“你知道那些是叫什么佛吗?”他回答说:“这些我是什么都不知,需要问主持或方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成为了和尚造反派,起来革寺庙头头的命了。

其实,光明寺并不算太大,是明朝修建的,清朝多次翻修,前后两层院落,有大殿、东西配殿十几座,殿里都树立着佛像,我们只认识释迦牟尼佛像和如来佛像,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据和尚说,现在五台山寺院全部关闭了,只有这个光明寺还让红卫兵参观,还必须由和尚造反派带着,不得触摸任何佛像,主要怕红卫兵造反,破坏文物。

中午,吃的是馒头和熬白菜,里面还放了粉条,挺好吃的,我吃了三个馒头,一大碗菜。午饭后我们睡了个午觉,半个多月了,也没睡过午觉,睡得那叫香啊!

睡完觉,听说院子里正开批斗会,我们跑去听。原来是由和尚造反派组织的批斗寺庙里和尚头头的大会,有50多位和尚站在中间接受批斗,大部分是各寺院的主持、长老、方丈,和尚造反派把各寺的头头都集中在光明寺了,让他们住在一个大厅里,有批斗会时就拉出来批斗,没有批斗会的时候,就让这些牛鬼蛇神写交代材料。批斗会先要各位和尚自报家门,我听见:“我是××寺的主持,我是血债地主。”“我是国民党军队的师长,50年被解放军打败后,逃到五台山。”“我是逃亡地主…”等等,原来五台山的寺庙里,仍然还藏着这么多坏人呀!看来这里的阶级斗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又听说,在西面的办公室里正在批斗大主持“能海”,我们又跑去那里听一听。能海是全国佛教协会副主席,五台山最大的寺庙“显通寺”的大主持。只见,能海坐在中间,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坐满了批斗的人群。就见一个红卫兵在问着能海什么,能海低声的回答着,红卫兵认为能海不老实,不如实回答问题,于是,口号四起,“打到反革命!”“打到反革命走资派!”然后,红卫兵接着问,能海还是低声回答。我听了半天也没有听出什么名堂来,他们问的事我们一点也不了解。听了一会儿,我们就出来还是到院子里听批斗大会。一个一个地发言,有和尚造反派,也有当地中学的红卫兵,外面来串联的红卫兵我还没有见到发言。

一天就这样结束了。到晚上我还在想,五台山寺庙还真是另一个世界,因为他们都披着宗教的外衣。

1966年12月16日(多云,有二、三级风)

早上起来遛一遛,发现光明寺的寺庙大殿各个房角都挂着角铃,被风吹的叮叮当当作响。据说,这可以反映山上的风的情况,如果风铃不响,说明山上风不算大,可以翻越过山,如果风铃一响,说明山上风大得站不住人,不能再上山了。早起风铃就响,说明山上风已经很大了。

今天,没有太多的安排,继续参加批判能海的会议和院子里批斗和尚的大会。今天听会,已经可以听出点眉目来了,只是一时插不上嘴。

据说,光明寺后有一座姑子庙,里面有一个主持是50年毕业于北大的学生,好像法名叫智贤(不准确),年纪大约接近45-46岁。我们很感兴趣,就派三个女同学前去访问她,请她谈谈出家的原因。三个女同学去了,并且见到了她,女生们和智贤一起坐在炕上,座谈就从询问她们文革前靠什么生活开始了,因为这样让智贤觉得咱们对她是平等的,没有象其他红卫兵那样让她“坐喷气式飞机”,所以她很快能轻松地和我们拉开了家常。我知道了她是抗拒父母包办婚姻没办法才出家的,可能还有一些难言的苦因没有说出来,为了尊重人家的隐私,我们的三个女生也没有追问。当时在上海出家,后来辗转迁移才来到五台山,一直过着尼姑的清苦的生活。是政府给他们组成了全国佛教理事会,赵朴初任理事长,智贤有文化,所以是理事之一,政府每月通过理事会给她们这些有地位的理事发工资的,并拨专款修缮寺庙购买日用品。智贤说到这里,眉宇之间看得出她是真心感谢国家感谢党的。她还介绍她的一个徒弟,一个十八九岁的,好象叫智慧(或者叫智勤),是父母双亡,兄嫂家穷让她出嫁,自己一气出家算了。她们这种徒弟没有工资,政府就让他们向老尼姑学习中医,上山采药,给寺外老乡看病。政府还给买了一台缝纫机,老少尼姑还可以给老乡做衣服,以及给和尚、喇嘛、尼姑做袈裟,这样也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了。在智贤的小炕桌上还放着四本“毛泽东选集”,智贤告诉我们她也学习毛选。

吃完晚饭后,我们来到光明寺大门前,门前是一条小马路,马路的下面就是那流淌不断的泉水河,河对岸是郁郁葱葱的小树林,这里的风景是非常美丽的。

站在庙前广场上,向四周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台山由东南西北中五座环抱而立的山峰组成。五座峰顶虽高却平,故名“五台”。据说,五台山自然风光秀丽,五座台顶风光各异。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上气候寒冷,据说夏天都需要穿棉衣,所以又被称作“清凉山”。

据说,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叶斗”为名。据说山上有一座气象观测站,每年一到十月,就准备好一切过冬的东西,在山上不能下山了,一直要到第二年五月才能下山。这期间,是大雪封山,根本就下不来。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挂月”为名。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名“锦绣”。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

朱鹤年和叶大中在晚上自作主张去访问了能海大主持,他们也是没有采取斗争批判的方式,而是采用平等座谈的方式,得到了能海大主持的信任,悄悄把光明寺后面有一座上了锁的“藏经楼”指给他们。这里有经书很多,是无价的“国宝”。能把这样的秘密告诉了他们,是他们平等对待能海的结果。朱鹤年、叶大中都很得意,大中只把这事悄悄告诉他姐姐大田时,还嘱咐了一句,不许泄露出去,大田只好点头承诺。

五台山,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1966年12月17日(晴)

早上起来,吃过早饭,我们到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参观。

据有关资料说。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东北78公里、距省会太原市24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寺庙多达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50余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到过五台山了。据说,五台山的五台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万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

五台山是集合多种佛教门派的圣地,像藏蒙民族信奉的喇嘛教在这里也很多,从庙宇得建筑风格可以区分是一般汉族的佛教还是喇嘛教的庙宇。到了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塔高高的矗立在半山腰,那就是塔院寺里的白塔,白塔是喇嘛教的标志性建筑。白塔也是五台山的标志。这说明五台山是多种佛教的大本营。到了台怀镇中心,向北一看,就会发现一座特大特雄伟的寺院,就是显通寺,它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于汉代兴建,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扩建,赐名花园寺。武则天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又赐额“大显通寺”。它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庙。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塔院寺在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兴建,明代独立起寺,与显通寺分开。

再向山上走,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就是菩萨顶了。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多亩,有殿堂房舍几百间,均为清代重建。现在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的文物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所以,所有寺院都不开放,我们也只能在外面转一转而已。

大中和朱鹤年等人又去“龙泉寺”看看,龙泉寺在台怀镇的西面,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因这里由九道山岭环抱,泉水清澈见底,谓之龙泉,寺因此而得名。据说里面至今保存着当年杨家将的杨五郎用过的兵器,杨五郎出家当和尚就这里。

我们又到台怀镇街道看一看。这里的街面还算繁华,除了有和尚、当地的居民在市场里买东西,还有从远处赶来买东西的农民,街道上跑着马车和驴车,由于是山路,所以骑自行车的就没有。这里的东西还挺全,米面粮油蔬菜水果样样都有,还有不少的饭铺和食品店。在我看来,这里就是一个小世界,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个“世外桃源。”

下午,我们继续听了一下批斗会。

1966年12月18日(晴)

今天,仍然以休息为主,也可听一听批判会,也可以自由活动。

下午,全体人员开了一个会,主要讨论下一步行走路线。再往前走有两条路,一条直接向西,就到五台县。还有一条路线是向南走,绕一个弯再到五台县,这条路线虽然绕点远,大约要多走六、七十华里。但这条路线上,都是当年八路军活动的根据地,很有些看点。会上也有两种观点,但是,要绕道的人多,所以很快就决定了走向南的路。

经过三天的休整,我们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疲劳基本上恢复,明天,我们将踏上新的路程。

1966年12月19日(晴)

从五台山光明寺出发,先是向西南走,路过台怀镇,然后,向南拐,都是很难走的山路,拐弯磨脚的,一会上,一会下,又都是石子路,高低不平的,踩得脚都有点痛。中午,到了一个叫“前石佛”的村子,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个村子是当时一个区的政府所在地,我们去参观了一下,看到是个不大的小院,有几间办公用房,屋里摆放着很简陋的家具,可以看出,当时的办公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然而,就是用这些简陋的条件,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这说明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到石咀镇都快天黑了,我们决定在这里住下。据说,这个镇子也是抗日战争的根据地,还做过八路军的指挥地和驻扎地。在村西十来里的山洞里,有八路军的一个军械所,主要负责枪炮的修理和一些武器(如手榴弹)的制造。由于我们到达的比较晚,所以就来不及去参观了。晚饭吃的是用菜和棒子面和在一起蒸出的窝窝头,山西人叫做“苦累”,及参有菜的棒子面粥。这是我到山西第一次吃苦累。说明老区人民生活还是非常艰苦的。

今天大约走了有60来华里。

1966年12月20日(晴)

早上,从石咀镇出来,一路走来直到耿镇镇。耿镇镇是一个当地比较大的村镇,镇上有个中学。我们住在中学的红卫兵接待站里,但要到老乡家吃派饭,由于接待站没有食堂。这还是我们长征以来第一次吃派饭,我们分成三组,分别到三个老乡家去吃饭。我、黄立培、邱思渝、朱鹤年、杨冀平被分在一家。这家人家,老两口有一男一女,女儿已经出嫁,男孩还没有结婚,在家务农,看来还算是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可能他们还有要抚养的老人,但看来不在一起住。我们吃饭的时候,这家人都不和我们一起吃,只说他们吃过了。他们给我们做的是菜窝头和熬白菜汤,里面还有点猪肉,我们很是奇怪,就问主人那里来的肉,主人回答说:“是风干好留着过年吃的,今天给你们割了一点。”我们从心里是万分感谢。王普他们五个人所去的一家,有个孩子一个手指头化脓,他们还给这孩子挑开脓包、并且给包扎和吃消炎药。

晚上,朱鹤年、张巨洪两人,到耿镇中学借了一本俄语字典,把说明书给翻译好,准备明天给解放军寄去。

今天总共走了有55里左右的路。

1966年12月21日(晴)

今天要到松岩口参加白求恩医院成立大会,并参观原来白求恩战地医院旧址。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就出发了,向来的方向走有十来里路,就到了松岩口村。这个村正在乡间公路上,公路从村中间穿过。村落不大,住户也不算多,每个住户之间拉开的距离很大,显得村落很松散。在公路的南侧小山坡上,有一个关帝庙,据说,那就是白求恩战地医院的手术室,在这里留有最宝贵的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白求恩到中国来参加抗日战争,从延安第一个到的地方就是这里松岩口,在这里设立一个战地医院,给八路军看病做手术。白求恩战地医院在公路的北面,一个不太大的院落,有八、九间北房,当做治疗室和病室,还有东西厢房各几间,非常简陋,现在,在白求恩医院的基础上扩大了一些用房,成立松岩口白求恩医院。十点钟成立大会开始,先是县长讲话,然后是区长讲话,然后是村长讲话,最后是医院院长讲话。会后,大家参观白求恩医院。

中午,村里招待我们这些外来的红卫兵,管饭,吃的是大锅菜和馒头,还杀了一头猪,菜是很香,还很油腻,我们好久没有见荤腥了,所以吃得很香。

下午,在松岩口集市上转一转,其实,借着医院成立的活动,主要是搞个集市,方圆十几里的人聚在一起,买卖一些常用的物品,逛一逛街道,玩一玩也是山里人的一种难得的大乐趣。

晚上,照旧回来吃派饭,还是我们五个人吃,房东又说吃过了。后来我才弄清,原来他们在农闲时吃的是一天两顿饭,而给我们准备是三顿饭,所以,吃不到一块儿。为了节约粮食,农闲时只能吃两饭,还是以稀的为主,我们的老区人民苦啊!临走,我们每人给老乡一斤粮票和五角钱饭钱,五个人一共五斤粮票和二块五角钱,也算我们一点心意。

1966年12月22日(晴)

早上,从耿镇镇出发,先向西南,后又拐向西北,一直走就到了茹村。茹村在八路军刚入山西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袭击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等战斗,八路军的总指挥部就在这里。后来,八路军总指挥部搬迁到晋东南左权县去了。现在,指挥部旧址已经没有保存了。

我们在茹村住下,今天大约走了50多里路。

1966年12月23日(多云)

从茹村出来,就一路向西走了,中午时分来到五台县,在县城外休息,吃午饭。五台县是晋察冀军区成立的地方,当年是由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刘云彪骑兵营、教导队及总部特务团等各一部以不足3000人,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省五台县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设四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政委王平;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晋察冀军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路过五台县,再向西走,就来到一个叫东冶镇的村庄,我们在那里休息,据说,离东冶镇南大约有二里路的滹沱河边的一个叫永安村的村庄,就是徐向前元帅的老家。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据说,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徐帅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十六联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由于徐向前元帅的故居没有对外开放,所以我们也不能去参观。

从东冶镇再向前走,大约有20里路,就来到一个叫河边镇的村庄。我们决定在这里住下。

据说,这里是阎锡山的老家,阎锡山曾执政山西近四十年,可以说是山西人的父母官,也是镇压人民革命的侩子手。后来,他逃到南方出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阎锡山故居现在已经关闭,据说当地红卫兵曾经造反,把阎锡山故居里的东西都砸了,所以现在不让参观。我们从外面可以看出,阎锡山故居就是一个大的地主庄园。就像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地主庄园一样。据说,阎锡山故居里,先后建成有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规模之宏大,做工之精巧,色彩之绚丽都堪称山西第一。我在想,在五台县不到10公里的地方,在滹沱河畔,竟然出现了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的确是一个奇迹,是不是这里的“风水”好呀?

今天我们大约走了有75华里左右。

1966年12月24日(晴)

一夜北风吹过,早起非常冷,都伸不出手来。我们从河边镇出发,一路向西走,路过一个村叫蒋村的村庄,据说,这里就是薄一波的老家。薄一波的家乡与徐向前、阎锡山的老家离得都非常近,大约也就十来公里,也是在滹沱河边。这方水土真是山西的骄傲,出就了名人。

再往前走,就来到定襄县,我们在这里休息吃饭。过了定襄,再向西走,就到了忻县。到忻县天已经黑了,我们决定住下。

说起忻县,不能不提起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忻口会战。忻口就在忻县以北的地域里。

那是在1937年秋,日本军队不断向山西进攻,企图占领太原。为了打击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保卫太原不被侵略,当时,毛泽东主席派周恩来前往山西,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会谈,商讨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计划。阎锡山决定在忻口打一战役,以阻止日军向太原的进攻。周恩来直接参与忻口会战的作战计划的制定,亲自编写了作战计划。从而得到阎锡山的大加赞赏,说周恩来是天才。

忻口位于太原以北近90公里,离忻县20多公里,地处忻县、崞县、定襄三县交界地带,为五台山和云中山之间的一条峡谷地带,虽然地势不十分险要,但是,它是从北面进入太原的北大门,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守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阎锡山曾经在这里修筑了各种工事,正好用于对日作战。

忻口会战中国军队参战有28万多人,日军参战有14万人,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中方的指挥官是国民党第二战区前敌指挥卫立煌将军,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国民党军队主要负责忻口的正面防御,八路军主要负责在日军后方穿插迂回,采用运动战打击敌人。

中日两军展开了忻口阵地的激烈争夺,战斗十分惨烈,经过多次拉锯战,双方死伤无数,在一个多月的争夺中,阵地仍然坚守在中国军民手中。

忻口会战开始后,八路军为了配合友军打击日寇,对战略进行重大调整,采取运动战,用袭击、伏击的战术打击敌人。八路军3个师分兵3路,在敌人后方,大小作战100多次,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首先,115师独立团取得了位于广灵、灵丘之间的冯家沟伏击战的胜利,消灭日军1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给养,并乘胜收复广灵县城。其次,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东北的小寨村伏击日军,击毙日军10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数十辆。再有,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进行伏击,击毙日军30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20多辆。再有,八路军129师袭击位于代县西南的阳明堡日军飞机场,击毁敌机24架,有力支援了忻口正面战场不受敌机的空中打击。另外,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师长的指挥下,在娘子关以东的日军必经之路七亘村设伏,白天进行伏击战,一举击毙日本鬼子300多名,缴获骡马300多匹,以及大量军用物资。过了几天,八路军再次设伏七亘村,又歼灭日军100多名,缴获骡马数十匹。同一地点,两次设伏,两次大胜,这是中日战争中的奇迹。再有,就是八路军129师在山西昔阳以北的黄崖底伏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气焰,歼灭日军300多人,击毙骡马300多匹。同一天,八路军又在马道岭一带设伏,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骡马700多匹,步枪300余支和大量军用物资。所有战斗的胜利,都有力地支持了忻口会战正面阻击战的胜利进行,为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很大贡献。

由于日军突破了中国军队防守的娘子关防线,娘子关失手后,给忻口会战的卫立煌部队带来很大的危险,弄不好会腹背受敌,阎锡山命令正面阻击部队撤回到太原市内。忻口会战就此结束。

今天我们行走了大约有80多华里。

1966年12月25日(晴)

从忻县出发,一路向南走,走起路来感觉有点下坡,走得也轻快了许多。我们一路说一路笑,欣赏着路两旁的山景,已经没有了开始行军时的那种艰难,而且又都是下坡,所以走得比较顺利,今天共走了有90来华里路,到了阳曲县也并不感到累。

1966年12月26日(晴)

早上从阳曲出发,一路向西南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山坡上,站在这山坡上向南望去,在那一遍山洼里,烟囱林立,厂房连片,管道纵横,好宏大的场面,非常壮观。这就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基地之一太原钢铁厂。从远处望去,看到那烟气腾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我们心里有无限的感慨和自豪。我们坐在山坡上,边欣赏着美景,边吃着午饭,心情非常高兴。

再向前走就要进入太原市区了,我们整理了一下队伍,排成一队,打好队旗,精神抖擞地走进太原市。我们一直走向火车道东面的小街,我们也弄不清这小街叫什么名字,找到一个铁路中学,这里有一个红卫兵接待站,我们就住在这里了。其实,到达时才四点多钟。到了太原,我的心里感到非常轻松。

今天大约走了有五十五、六里路。

1966年12月27日(晴)

刚到太原,准备在这里休整两天,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一是洗澡,二是睡觉,三是洗衣服。快一个月没有洗澡了,得好好洗洗。在附近找了一家洗澡堂子,我们全队都去洗澡,整个洗澡堂子都是我们的人在洗,我这一通洗呀,大家相互搓澡,光泥就老厚一层。足足在澡堂子洗了有两个多小时,才换上一套新内衣出来。洗得那叫一个痛快。

洗澡回来就把换下的衣服在水池子里泡上,然后,去食堂吃午饭,馒头大锅菜,还有几片肉,味道还不错。吃完饭就睡觉,一直睡到五点多钟,起来洗衣服,这时,身体的疲乏劲还没有过去,头脑有点昏昏沉沉的,像驾云一样。

说起太原,我们不能够忘记两场战斗: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太原保卫战”;另一个是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攻坚战”。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地跨汾河两岸,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军区所在地。当年,也是阎锡山伪政权的军事指挥中心。

在抗日战争时,忻口会战娘子关失守以后,阎锡山不敢也不肯轻易放弃太原。把部队从忻口会战撤回到太原,准备展开太原保卫战。傅作义挺身而出,接受了阎锡山给他的保卫太原的任务,任命他为太原城防司令。阎锡山自己逃亡晋西南。

太原防御战非常仓促,军队还立足未稳,日军就进攻到太原城下,城市防御战只好变成城市运动战。日军先是攻占了榆次,然后,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太原进攻,很快,日军又占领了太原西面的汾河大桥,日军已经形成四面包围太原之势。日军飞机连续不断轰炸太原市区,中国军队官兵伤亡惨重,被迫退入城内据守。

日军在优势的火力掩护下,猛烈进攻太原城。城的东北、西北等多处被炸毁,傅作义的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由于中国军队势单力薄,虽然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没有什么办法,傅作义只好下令撤出太原城。日军仅用五天就占领了太原。傅作义率部突围后,到了中阳县、柳林一带。太原保卫战就以日军占领太原而很快结束。

在解放战争时,1948年10月,毛主席下令要攻占太原,由徐向前指挥的解放军第一兵团负责攻打太原。徐帅马上命令部队包围太原,经过几次外围战斗,扫清了太原城外的据点,把太原围成一座孤城,并控制了太原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太原飞机场。由于刘伯承、邓小平在挺进中原时带走了不少部队,当时第一兵团的兵力不足,强攻没有把握,所以,徐向前和薄一波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打报告,寻求和平解决太原问题,毛主席同意了,于是,薄一波通过老师的关系,找到了阎锡山的老师,由他出面劝说阎锡山,求得和平解放太原。阎锡山老师满口应允,去找阎锡山,结果没有成功,老师也被阎锡山杀害了。劝说阎锡山的计划失败后,徐向前开始组织力量攻打太原。这时,阎锡山又在市区里修了临时飞机场,与外界联系只靠飞机。市内缺粮少菜,生活非常困难。徐向前部队决定先打下太原东山防地。东山防地是阎锡山多年修筑的防御工事,坚固而难攻,并且阎锡山让投降的日本兵在这里把守。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惨重,经过十几天的战斗,解放军终于打下了东山。但是,徐向前也无力一举拿下太原了,围困着太原,开始第二次部队休整。薄一波又开始了策反敌军高级将领的工作。这次的对象是敌50军军长黄樵松,通过同学关系和老乡关系去接触他,说服他,终于说通了他举行起义。当他布置起义任务时,让他手下告密,被捕入狱,并连夜送往南京,被杀死在南京。策反活动再一次遭到失败,解放太原只有立足于打了。这时,中共中央正在与李宗仁的政府和平谈判,李宗仁把阎锡山用飞机接到南京参加谈判,离开了太原。为等待国共谈判结果,太原暂时围困不打。这时,太原由阎锡山的四个亲信负责,一直坚持不投降。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都已经结束,国共谈判破裂,解放军打过长江,中央军委下达攻打太原的命令,当时,彭德怀路过太原也留下来参加解放太原的指挥,彭帅和徐帅两位老帅指挥下,用一个多小时的炮轰,把太原城墙炸开了十三个口子,解放军攻入太原市,敌军的领导,自杀的自杀,被俘的被俘,全部消灭。历时半年围困的太原,几乎与南京同时解放了,太原是围困时间最长才解放的城市。

吃完晚饭,很早就睡觉了。

1966年12月28日(多云)

今天上午就出发到太原市里看看。我们从迎泽大街向西走,然后,向北走,就到了山西省委所在地。在省委门前广场上有大字报,我们去看大字报,了解山西省和太原市“文化大革命”情况,我看到这样一张大字报,是说山西省委怎么弄虚作假,搞假的“绛县” 典型的。绛县是山西省委树立的一个黑典型,他们主要体现该县如何学习和推广毛泽东思想的。他们把一些会背“老三篇”和毛主席语录人凑到一起,临时组合成家庭,在参观的人们面前表演背老三篇的本领,有人还拿着毛主席语录一一对照,背得一字不差。有一个村支部书记,爹是借来的,妈也是借来的,老婆也是借来的,孩子也是借来的,就这样一个假家庭,在参观者面前表演,像真的一样,欺骗全省群众。有一个养猪的,每天在喂猪前,给猪背诵毛主席语录,说猪长得又肥又壮,纯粹是胡说八道。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河北墙上写的都是“农业学大寨!”而到山西以后,墙上写的都是“全省学绛县!”原来如此呀!看来,山西省委是有问题。

中午,我在饭馆好好吃了一顿。我要了一个烧肉片,又要了一个烧茄子,要了半斤米饭。米饭我有一个月没吃过了,吃起来很香很香。在饭馆里,我发现一个怪现象,就是在柜台上都放一盆醋,一闻就知是山西老陈醋,还看到每个人从售饭口端出菜来,都到醋盆前放一勺在菜里,我问旁边吃饭的人,“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这就是山西人的习惯,吃什么都要加醋。”这时我想起一个笑话,说晋绥军交枪就是不交醋葫芦。现在看来,山西人还是真爱吃醋。人家说,山西人说话都带有一股醋味,酸不拉基的。

在山西省委门口,我看到了一个通知,说黄河军渡渡口已经封冻,由于刚封冻,冰太薄,人也过不去,船也过不去,红卫兵已经滞留两岸,人数太多,接待都成了问题,所以,在太原要去延安的长征队不要再向前走了,要在太原等待。这可真是一个坏消息,难道我们不能向前走了吗?

1966年12月29日(晴)

继续休息,没有什么事可干。专等着黄河渡口的消息。下午没有事,到王普家看一看,玩一玩。

1966年12月30日(晴)

我们派王普到太原市红卫兵接待总站专门打听黄河渡口封冻问题,由于王普是太原人,比较熟悉。打听的情况基本上和传说的相同,黄河渡口没有桥,只用木船渡河,现在黄河已经封冻了,船不能渡河了,冰又太薄,人现在也不能从冰上走过,所以在渡口军渡那个地方集了不少红卫兵,接待已经告急了,于是通知军渡至太原一线红卫兵接待站,要求徒步串联的红卫兵不要再向前走了。何时能过黄河,还不能确定,最少也要半个月以后。这样一来我们怎么办呢?是等,是继续走,还是结束这次徒步串联。都需要大家考虑。继续向前走,怕被阻截在渡口;在太原等待又怕等得太长,没有事,耽误时间;如果从此结束徒步串联,实在有点不甘心,我们已经走了一大半路了,而且现在体力是最好的时候,真是太可惜。

1966年12月31日(晴)

今天上午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我们的长征前途问题。大家分析当前面临的情况,商量我们下一步的行动,决定到工厂去参加劳动,边向工人阶级学习,边等待黄河通知。到那个厂去哪?最后,决定到太原的第二大厂----太原重型机械厂去,派姜毅和王普下午去联系,回来说,一切办好,1号2号厂里休息,3号我们就到厂里去。

1967年1月1日(晴)

今天,全体队员到太原铁路工人俱乐部看了一场电影,片名叫“东方红”。其实,大型历史史诗《东方红》,我和同学都不知看了多少次了,由于现在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和《东方红》几部影片可以看,没有新的影片,又是过节,没有办法只好再看一遍吧。

在看电影的同时,我和周围的人一边看一边谈论着这次长征的事,大家都感到,这次长征还是收获不小,虽然还没有走完计划目标,但在前一段的行走中,的确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叶大田坐在我身边,她悄悄地对我说:“你在这次长征中表现非常不错,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得到别的班的同学如此高的评价,我感到非常欣慰。

1967年1月2日(多云)

今天,我们又到太原市区转转,走到了汾河大桥,看到汾河水滔滔不绝向南流去,非常壮观。天气已经很冷了,但汾河水还没有冻冰,只有边上的流的比较慢的地方有点冰碴,整个河水还是哗哗地流淌。

从汾河又回到市区,逛了逛街,参观一下太原市的风光,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太原面食饭馆真多,中午,我们也到正宗的山西餐馆吃了一碗刀削面,味道还真的不错。

1967年1月3日(多云)

上午,我们从太原铁路中学出发,整理好队伍,打起队旗,步行到太原重型机械厂。一路上,太原市的市民向我们投来羡慕的目光,说:“看!清华大学的长征队。”我们走到太原重型机械厂的技工学校,中午吃过饭后,下午到厂里参观。这个厂很大,各种机械厂的车间都有,还有一个生产坦克和大型履带车辆的车间,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1967年1月4日(晴)

今天,开始参加劳动。在机械加工车间干活。主要是参加车间的清理工作,干点搬运和打扫卫生的活。中午在厂内的大工人食堂吃饭,饭票由厂里统一发给我们。食堂非常大,可以同时五、六千人吃饭,各式各样饭菜都有,非常齐全,有馒头、窝头、烙饼、包子、面条、米饭、各种炒菜,味道也非常地道。食堂打饭口,还放着两大盆醋,供大家买完菜放上两三勺醋。我们在这个工人食堂吃饭,与在长征路上,吃派饭,吃冻得硬邦邦的窝头真是天壤之别。晚上回到厂技校吃饭和睡觉。

1967年1月5日(晴)

今天上午继续参加劳动,中午仍然在工人大食堂吃饭。还是干些零活。干的活也不累。晚上下班回到技工学校,接到了市里的通知,说黄河封冻不能过去还是没有好转,希望到太原的长征队不要往前再走了,就地返回为好。

晚饭后,我们开了一个会,大家讨论各种结果,是走,是留,是散之后,终于作出决定:这次长征结束。如果愿意回北京明天就可以坐火车回去,如果还愿等待的就在太原等待,等军渡可以通行后再往延安走。

决定作出之后,我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我和姜毅、王治本、黄立培、朱鹤年、吴光林、张巨洪等人愿意留下,要在太重等待黄河军渡的通行消息,再继续向前走,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已经确定回北京的有:叶大田和她弟弟叶大忠,杨启文、苏鹏生、刘蜀仁、杨冀平、由于家里有事需要提前回去的邱思渝。王普和他表弟朱克宁再在太原住几天后再回北京。

1967年1月6日(晴)

今天,没有去厂里劳动,主要是送回北京的人上火车。送走他们之后,我们又派几个人去厂里联系,较长时间在厂劳动事宜。结果,把我们这些留下的人员,分配到铸造车间电炉冶炼工段参加工作,向过去学生实习那样接待。我们到劳保科,每人领到炼钢帽、工作服、皮鞋、手套、墨镜等全套防护保护。我们被分成两组,分别加入到工人师傅的前夜班和后夜班,明天开始上班。我们的住处也从太重技校搬到太重附属小学居住,整理好被褥,安顿下来,吃饭到生活区的职工食堂,饭票由厂里统一发给。

晚上,我坐在小学校的教室里,仔细思考了一下这次长征,对于我来说,我认为,这次长征最少有四点收获:一是在思想上和身体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吃苦的锻炼。这一路走来,的确吃了不少苦,走路的苦、吃饭的苦,睡觉的苦、劳动的苦、生病的苦、翻山越岭的苦,风吹日晒之苦、天寒地冻之苦等等。经过这次锻炼,将来到工作岗位,再大的苦也不怕了。二是了解了老区的百姓现在的生活状态,知道老区人民还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我们必须下决心改变这种现实。三是了解了太行山地形地貌,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了美景,陶冶了情操。四是学习锻炼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学之间的关系,战友之间的关系,我们与老乡之间的关系,我们与陌生人的关系,每天都要接触到,每天都必须处理好。所以,我认为,在长征中,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这是在学校的小天地里是很难碰到的。这对未来的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1967年1月6日(晴)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到铸钢车间电炉炼钢工段报道上班,将开始我们向工人阶级学习的新的征程。

1966年11月至1967年1月原始日记

 2011年4月至5月重新整理完善

2011年5月完成于北京通州武夷花园

2011年7至9月进一步修改